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三聚焦”让农村党员教育底气足、人气旺
时间 :   2025-10-30 18:2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朱浩然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为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锻造过硬党员队伍,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党员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农村党员是贯通政策落地的关键力量,是党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其思想水平的高低、能力素养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成效。各级党组织要紧扣新任务新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教育内容“更适配”、形式“更多元”、成效“更显著”,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聚焦教育内容更精准、更解渴,变“单向灌输”为“供需匹配”。农村党员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低、理论基础薄弱等问题,为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质效,培训内容一定要“对症下药”,真正让农村党员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各级党组织要迈好“问需、特供、调整”三步,首先,组织人员下沉基层一线,发动镇村网格员力量,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形式,了解不同类型、年龄阶段、学历层次的农村党员对教育培训内容的期望和诉求,形成“党员学习需求图谱”。其次,统筹规划、按需派单,开设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种养殖技术等“专业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应急管理等“重点课”,非遗传承、农旅融合、电商直播等“特色课”,并把本地基层党组织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经验做法编印成册,用鲜活的案例、接地气的语言,为农村党员讲好生动一课。最后,为确保培训内容不走样、不变味,课前要组织集体备课、试讲试听,并建立需求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和分析学员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和优化培训内容,真正让党员教育内容供给统筹兼顾、精准适配。


聚焦教育形式更多元、更深入,变“被动参与”为“事事有我”。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决定参训学员愿不愿学、听不听得进去。对于农村党员群体来说,传统的“读报告、讲课件、念文件”的教育模式很难吸引眼球,导致“人在心不在”的现象。因此,各级党组织要善用群众语言阐释党的理论,把政策文件转化为生动故事,将大道理融入日常生活,用丰富多样的培训形式“栓心留人”。要统筹考虑工作岗位、年龄结构等因素,把农村党员分为有职、无职、老弱、流动党员四类,对有职党员,依托镇街党校开展“党委书记讲堂”“领导干部上讲台”等课程,现场传授经验、答疑解惑;对无职党员,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生产一线、民生现场,邀请致富带头人、技术能手、党员先锋等开展“实训课堂”,为农村党员传授方法、教授技能、分享心得;对老弱党员,由村干部到家中通报村内事物、讲解惠农政策;对流动党员,依托共产党员网、远程教育平台及微信群,打造指尖课堂,让流动党员随时随地就能赋能充电,确保“不掉队”。


聚焦教育成果更显著、更见效,变“纸上谈兵”为“落地生根”。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农村党员教育是一项长期工程,不是靠短时间的突击就能事半功倍。各级党组织要注意教育培训的落脚点,突出务实管用和即学即用,把理论转化为服务群众、发展产业、乡村治理的真本领,让农村党员真正成为村里的“主心骨”“强支柱”。要建立健全“实践”机制,设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范岗”,定期评选“党员模范标兵”,引导党员主动投身环境整治、矛盾调解等民生实事,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亮身份、做表率。要紧扣产业兴旺目标,引导带动党员当前锋、争先进,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党员率先尝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规模、经验成熟后带头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创造打响地方品牌,并大力推广领办村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实现规模化种植,提高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引导有能力的党员联合技术能手、种粮大户、农产专家等组建“巡回帮扶团”,到周边农业园区、种养殖基地结对帮扶,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助力增收致富。要教育引导党员在村务公开、民主决策中积极发声,带头参与环境整治、防汛抢险、安全生产等事项,让党员教育在乡村治理中“硕果累累”。(威海市文登区委组织部:朱浩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