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近日,“个别地方片面追求领导班子结构年轻化”在网上引起热议。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了干部队伍年轻化的要求,并一直延续至今,使干部队伍结构得到了明显优化、工作效能明显提高,但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唯年轻论”的现象,片面追求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低龄化,导致有的年轻领导干部工作经验不足、手段不多,使下属有意见、群众也有意见,这无疑背离了领导干部队伍年轻化的初衷。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干部队伍的建设事关党的事业薪火相传,不能简单地以年龄一概而论,要统筹考虑干部的知识储备、实际能力等是否能够胜任工作要求。组织部门在选拔和任用领导干部时,需把握好“既要、又要、还要”的辩证统一关系,既遵循成长规律“育好人”,又精准考察识别“选对人”,还树立鲜明导向“用活人”,真正把愿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要尊重干部成长客观规律,在“墩苗育才”中积蓄后劲。干部成长不是拔苗助长的速成工程,而是深耕细作的系统过程,必须摒弃“将提拔速度当作衡量工作成效的关键指标”的单一思维。一方面,要关注有潜力、有冲劲的年轻干部,给他们搭梯子、压担子,先安排到基层信访办、党政办、城建办等吃劲岗位墩苗历练,提高实践能力、积累群众工作经验,避免一步到位式提拔导致本领恐慌;另一方面,让干部在专业赛道上精准成长为专业化人才,比如,对经济领域干部安排参与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工作,对农业领域干部侧重选派到农业园区、乡村振兴一线中攻坚克难,防止“乱点鸳鸯谱”造成人才浪费。同时,也不忽视经验丰富、作风扎实的“不年轻干部”,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复杂矛盾化解、重大任务攻坚中的“压舱石”作用,让每个阶段的干部都能在合适岗位上发光发热。
要坚持考察评价立体全面,在“精准画像”中识准干部。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考察干部不能走马观花看表面,更不能一锤定音下结论,必须构建全方位、多维度、近距离的考察体系,充分识别干部在德能勤绩廉方面的表现。要拓宽考察广度,既看“八小时内”的工作实绩,也察“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通过与服务对象、邻里群众、老同事座谈,了解干部的群众口碑。要挖掘考察深度,不简单以“成绩论英雄”,注重在小事中辨德才,比如面对利益诱惑的定力、处理琐碎工作的耐心、对待群众诉求的态度等。要把握考察长度,变“一时看”为“长期观”,对干部干事创业情况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建立干部正负记实档案,记录干部在重大任务活动中的表现情况,通过前后对比、正反印证,刻画出干部的真实画像,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既靠得住,又干得好。
要树立奖优罚劣鲜明导向,在“赏罚分明”中激发活力。赏罚不明,则百事不成。干部选拔任用的“后半篇文章”,在于以清晰的奖惩机制让“干与不干、干好干坏”大不一样。要让奖励看得见、摸得着,对在乡村振兴、项目攻坚等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不仅要在绩效奖励、评优评先中给予倾斜,还要真正拿出名额来提拔重用,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的“优先予以考虑”,真正让有为者有位、有功者有奖。要让惩戒真落地、有震慑,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坚决采取约谈提醒、岗位调整、问责处理等措施,不搞下不为例、网开一面,避免“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要确保奖惩机制公开透明,明确考核标准、兑现流程,避免人情干扰、暗箱操作,让干部清楚“干什么样的事、能得什么样的结果”,真正形成奖优罚劣、激励担当的鲜明导向。(中共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于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