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在线10月27日,河南新蔡县人社局发布的一则情况说明,让该县招商服务中心的招聘事件持续发酵。专科生报考不限专业,本科生需卡10类专业,研究生更仅限4大学科门类——这种“逆向筛选”的奇葩设定,不仅引发了公众对“萝卜招聘”的强烈质疑,更撕开了某些地方公共招聘中权力任性的遮羞布。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此明目张胆践踏公平的行为,本质上是给地方发展“挖坑”,给政府公信力“抹黑”,终会让始作俑者自食恶果。
“萝卜招聘”的花样翻新,背后是权力寻租的暗流涌动。新蔡县的“学历迷魂阵”并非个例。包头市委讲师团2023年和2025年的两次人才引进,面试名单居然一模一样——王某丹、郜某兴、张某三人连中两元。更离谱的是,岗位要求几乎“复制粘贴”,甚至年龄限制都跟着“精准调整”:2023年要求38岁以下,2025年突然放宽到40岁,计算截止日期还特意选在公告发布之后。调查组通报指出,招聘程序存在“因人设岗”“议事程序不规范”等问题,最终2025年结果作废,主要负责人被免职,相关责任人受处分。此类案例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某些手握招聘权的人,正利用制度漏洞,将公共职位异化为私相授受的“福利”,用表面合规的条款掩盖利益输送的实质。新蔡县的招聘设定,不过是用“专科宽、本科严、研究生窄”的隐蔽操作,升级了“萝卜岗”的伪装术,其本质仍是对公平正义的公然挑衅。
深入剖析不难发现,“萝卜招聘”的滋生,源于制度防线的失守、监督机制的缺位和违规成本的低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明确规定,违规设岗的单位需整改,直接责任人可被警告、记过直至开除,若涉及权钱交易还将触犯刑法。但现实中,不少违规招聘事件的问责往往“轻拿轻放”:有的仅取消招聘结果,责任人未受实质性处分;有的整改流于表面,未深挖背后的利益链条。这种“惩戒不严”的导向,让一些人产生“就算被发现,也没啥大不了”的侥幸心理。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方招聘流程公开不彻底,条件设置模糊化、专业化表述弹性过大,给“量身定制”留下了操作空间。新蔡县招聘中“10类专业”“4大学科门类”的精准限定,正是利用了专业分类的复杂性,既看似合规,又能精准拦截不符合“特定条件”的应聘者。而工作人员一句“领导定的”,更暴露出个人意志凌驾于程序正义之上的严重问题,当内部监督形同虚设,再严密的规章制度也会沦为“稻草人”。
“萝卜招聘”的危害,远不止剥夺少数人的就业机会,更在侵蚀社会公平的基石、透支政府的公信力。对于寒窗苦读的年轻人而言,公平的招聘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渠道,当“寒窗十年不如关系过硬”成为部分人的共识,奋斗的动力便会被严重挫伤;对于地方发展而言,招商服务中心本应是吸引人才、优化营商环境的窗口,却因一场违规招聘沦为“负面典型”,只会让人才望而却步,让投资者疑虑丛生。人才是第一资源,公平是发展的前提,一个容不下公平竞争的地方,注定留不住真正的人才,也难以实现长远发展。那些为“关系户”铺路的人,看似为他人谋了“福利”,实则是在破坏当地的人才生态和发展根基,最终只会让地方发展陷入“无人可用”的困境,这便是“萝卜招聘”给自己挖下的最大“坑”。
根治“萝卜招聘”,必须拿出“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扎紧笼子”的硬举措。首先,要筑牢制度防线,让招聘条件“明明白白”。摒弃“专业相关”等模糊表述,明确具体专业名称和学历要求,对特殊岗位的限定条件进行第三方论证,从源头杜绝“量身定制”的可能。其次,要强化全程监督,让招聘流程“阳光透明”。将招聘条件制定、报名审核、笔试面试、录取公示等全环节公开,引入第三方监督机构和媒体监督,畅通举报渠道,对举报线索及时核查回应,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最后,要加大问责力度,让违规者“得不偿失”。建立终身追责机制,不仅要取消违规招聘结果、清退违规录用人员,更要深挖背后的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问题,对决策者、执行者严肃追责问责,形成“不敢违规、不能违规、不想违规”的强大震慑。
公平正义是社会的底色,也是政府公信力的生命线。遏制“萝卜招聘”,不仅是对求职者的负责,更是对地方发展的负责。唯有以制度为基、以监督为剑、以问责为盾,彻底铲除“萝卜招聘”滋生的土壤,才能让每一场招聘都经得起公众的审视,让每一位求职者都能在公平竞争中展现才华、实现价值。这既是对人才的尊重,也是对社会公平的守护,更是地方发展行稳致远的必由之路。只有公平的土壤,才能培育出高质量发展的参天大树。(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