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又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新时代新征程,干部肩负着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福祉、应对风险挑战的重任,学与思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必修课”,更是履职尽责的“基本功”。唯有以学夯基、以思赋能,才能在复杂形势中保持清醒,在繁重任务中扛起担当,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
干部为何要重学与思?从时代要求看,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新产业、新业态、新矛盾层出不穷,若干部满足于“吃老本”,不主动学习新理论、新知识,就会陷入“本领恐慌”,面对群众诉求答不上来、遇到复杂问题 拿不出招;从职责使命看,干部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执行者,是群众利益的“守护者”,若只机械落实、不深入思考,就容易出现“上下一般粗”的形式主义,甚至因理解偏差导致政策走样、群众不满。现实中,有的干部面对乡村振兴中的产业难题手足无措,有的在基层治理中对群众反映的 “小事”敷衍应对,根源往往在于学得浅、思得少,既无理论武装的深度,也无实践思考的温度。
以学夯基,筑牢干部履职的“压舱石”。学是干部成长的源头活水,关键要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学的首要内容是政治理论,必须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刻把握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才能确保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上不偏航,比如面对敏感问题时能明辨是非,落实决策部署时能领会精髓。其次要学业务本领,既要学分管领域的专业知识,比如抓经济要懂产业政策、抓民生要懂社保法规,也要学群众工作方法,比如如何用“土话”跟群众沟通、如何用“共情”化解矛盾。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走出办公室,到田间地头听民声,到企业车间察实情,从群众的“金点子”里找思路,从实践的“活教材”里学经验 —— 就像“四下基层”制度所倡导的,在一线学习中把“书生气”转化为“泥土气”,让知识真正接“地气”。
以思赋能,提升干部破题的“智慧库”。思是对学的深化,是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核心要搞清楚思什么、怎么思。思政治方向,每做一项工作、每定一个方案,都要先想一想是否符合党中央要求、是否契合群众期盼,比如推进项目时,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生态账、民生账,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思工作方法,做完一件事不能“交差了事”,要复盘哪些做得好、哪些有漏洞,比如处理一起信访纠纷后,要思考为何会产生纠纷、如何从源头防范类似问题,从“被动化解”转向“主动预防”。思群众诉求,面对群众反映的“小事”,不能简单“一办了之”,要琢磨小事背后的大需求,比如群众反映买菜不方便,不能只建个菜市场就完事,还要思考是否方便老人出行、价格是否实惠等问题,在思考中把民生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思考不能“空想”,要带着问题思、联系实际思,把学到的理论、经验,放在具体工作场景中去碰撞、去验证,才能让思路更清晰、办法更管用。
学与思从来不是“两张皮”,最终要落到“践悟”上。只学不思,容易陷入“本本主义”,把政策读得滚瓜烂熟,却不会结合实际灵活运用;只思不学,则会变成 “空想家”,想法再多也没有理论支撑、实践依据。干部要把学和思融入日常、化为自觉,比如学习了新发展理念,就要思考如何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学习了基层治理经验,就要思考如何借鉴到自己负责的社区,破解 物业纠纷、停车难等痛点。说到底,学思的成效,要靠实践来检验——要看群众的“笑脸”多了还是少了,要看发展的“步子”稳了还是快了,要看矛盾的“疙瘩”解了还是积了。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也是考验干部能力的时代。每一名干部都要把学作为终身习惯,把思作为行动自觉,以学强能、以思提质,在学思践悟中扛起“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在真抓实干中践行“强国有我”的使命,让青春和汗水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中绽放光彩。(济南市济阳区委组织部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