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紧”日子彰显“进”担当
时间 :   2025-10-15 17:4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萱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下,“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已成为一项必须长期坚持的财政纪律和作风要求。然而,部分干部却对此存在认知偏差:把“紧”当作懒政怠政的借口,以严格执行规定为名,行不担当不作为之实。这种认知误区本质上是对“紧”与“进”辩证关系的误读,实际上,适当的“紧”非但不会阻碍发事业进展,反而是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新的转型契机。


“紧”能生“勤”,“钱袋子”收紧后各级各地需把有限的资源从形式主义的“盆景”、非必要的支出中压减下来,精准投向民生关切和发展急需的领域,推动工作作风从“大手大脚”向“精打细算”转变。“紧”能生“巧”,过去那种靠资金堆砌、粗放管理的工作方式已经行不通,这促使党员干部必须在改革创新中找出路,在效能提升上做文章,推动着履职能力从“花钱办事”向“智慧办事”升级。“紧”能生“信”,当压缩行政开支节省的资金转化为民生工程的扎实投入、纾困解难的“及时雨”时,干部的每一分“紧”,换来的是民心的百分“信”,这份信任既是最宝贵的执政资源,也是事业发展的最大底气。


将“紧日子”过出“进”成效,各级各地需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谋划”。要树立“节约不减担当、节俭不降标准”的政绩观,将“过紧日子”视为提升治理水平的契机,决策前做实做细可行性论证,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当下、利在长远”。要从“投入思维”转向“绩效思维”,建立“花钱必问效、实绩论才干”的约束机制,健全完善贯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体系,把绩效结果与政策调整、预算安排实质性挂钩,真正让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领域和环节。要从“短期风暴”转向“长效机制”。“过紧日子”绝非一时之举,而是长久之策,必须持续强化审计监督和问责,畅通公众监督渠道,对铺张浪费行为“零容忍”。同时,将实践中形成的成熟经验固化为制度规范,从源头上拧紧“水龙头”,确保“紧”的要求融入日常、化作自觉,从而保障“进”的动力不衰竭。(山东省昌邑市委组织部:陈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