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文山会海”像沉甸甸的重担压在诸多基层党员干部肩上,无休止的材料撰写、数据整理占据了大量本可走进田间地头、服务群众的时间窗口。不少干部无奈感慨:“脚想往田间地头跑,手却被材料和会议拴在办公桌前”。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这种“被事务性工作困住”的基层办公正迎来一场“静水深流”的巨大变革。从数据分析助手到智能公文拟稿系统,从自动生成会议纪要到精准检索政策条款——没有翻天覆地的场景改造,却在细微处一点点瓦解着“文山会海”的桎梏。这场由AI驱动的变革,正悄然重塑基层工作的节奏与格局,让“服务群众”的初心,真正回归到基层工作的核心位置。
迎接变革,党员干部当有“认知革命”的清醒。AI并非停留在科幻叙事中的抽象概念,它已像春雨般浸润到我们的办公日常当中,对行政效能的重塑作用正逐步显现。部分同志或心存疑虑:一是陷入“技术替代焦虑”,担忧AI会对人力岗位形成挤压,产生被动抵触心理;二是持有“技术虚无主义”,将AI视作脱离基层实际的“空中楼阁”,未能认识其工具价值。从本质上看,AI并非政务工作的“替代者”,而是赋能治理的“智能外脑”,其初衷并非取代人力,而是肩负着解放人力的使命——将干部从繁冗重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向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精准执行,聚焦群众需求“零距离”的深度响应,深耕治理创新中更具创造性、更需情感温度的核心领域。拥抱变革,不是追赶时髦,而是提升服务效能、夯实治理能力现代化根基的必由之路。
驾驭工具,党员干部需具“能力升级”的自觉。AI技术赋能基层办公,不仅是工具迭代,更需党员干部主动跨越“数字鸿沟”,锻造“人机协同”的复合型能力,这是实现政务效能跃升的关键支撑。首先,要主动学习使用智能公文处理、会议管理、数据分析等主流办公AI工具,掌握基础工具应用能力,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驾驭”的转变,让智能工具真正成为提升办公效率的“左膀右臂”。其次,需锤炼精准需求转化能力,掌握“指令工程”的核心逻辑——将模糊的工作诉求转化为AI可执行的清晰指令,确保AI能精准捕捉需求核心,输出高质量成果,避免因指令偏差导致资源内耗。再者,要增强人机协同决策能力。广大党员干部应始终坚持“人类主导,AI辅助”的原则,将最终的判断与决策权掌握在手,AI提供的是方案参考以及数据支撑,要善于去伪存真、甄别信息,将人的经验、价值判断与机器智慧实现有机融合。最后,要不断强化数据安全意识,筑牢数据安全防线,深刻认识“数据是AI的生命线”,在享受技术便捷的同时,必须严守数据保密纪律与安全规范,确保政务数据安全可控。
深耕实践,党员干部须有“刀刃向内”的革新。AI技术在基层的深度应用,必然要求政务工作流程的系统性优化与结构性再造。各级党员干部应秉持“刀刃向内”的改革自觉,以技术适配性为标尺,主动审视现有工作中存在哪些可以被AI高效替代或优化的环节,推动治理流程从“传统人力驱动”向“人机协同高效运转”转型。例如,利用AI自动抓取、汇总基层报表数据,大幅减轻手工填表负担;应用智能系统进行信访诉求关键词提取与初步分类,显著提升接访处置效率与精准度。更为关键的是,优化流程释放的时间与人力成本,必须更直接、更有效地投入到服务群众的主责主业中去—用于深入社区村居了解真实民情,用于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用于政策宣讲和思想沟通。唯有将“AI效率”深度转化为“民生温度”,才能真正彰显技术赋能基层治理的根本价值归宿。
人工智能的技术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叩击基层办公之门。这场深刻的“蝶变”,其价值内核并非停留在工具层面的炫目迭代,而在于能否借此契机推动党员干部能力体系的重塑与工作重心的回归。我们应锚定为民服务的初心,以积极拥抱的姿态、主动学习的自觉驾驭“AI之舟”,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航程中,冲破传统办公的桎梏,乘风破浪驶向服务更精准、效能更卓越的新境。
唯有将AI的便捷高效精准转化为服务群众的深度、广度和温度,让技术的“算力”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心力”,我们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把握主动,让基层治理的效能与温度同频共振,迎来智慧为民的崭新篇章。(中共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桑园镇委员会:荆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