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群众要的不是派头是实在
时间 :   2025-10-13 17:2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姜福明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社区公示栏新贴了张通知,用的全是“应然”“统筹”“闭环”这类词,摆摊的张阿姨盯着看了半天,拉着路过的网格员问:“姑娘,这说的是下周要修菜市场排水沟不?”得到肯定答复后她叹口气:“说句大白话能累死?”


这场景让人想起镇政府门口的那对石狮子,昂首挺胸很威严,却挡不住老百姓心里的嘀咕:“能不能别总端着,下来帮咱解决点真问题?”


别让“想当然”变成群众的“堵心石”。前阵子小区要加装电梯,居委会王主任拍着胸脯说“保证公平”,结果方案里把一楼住户的采光补偿定得比市场价低一半。当住户提出异议时,他还不耐烦:“你们就是想漫天要价。”直到街道办介入重新调研才发现,一楼张大爷家的窗户被挡住后,白天都得开着灯,每月电费多花不少。


有些干部总爱站在自己的角度想问题:觉得农民就该种传统作物,却看不见新经济作物的商机;认为老人学不会智能手机,就懒得推广适老化服务;觉得群众反映的都是小事,却不知民生无小事。就像拿着旧地图赶路,怎么也到不了新地方。


去年汛期,有村支书坚持让村民搬到村部避险,说“这是规定”。可他没注意到,独居的李奶奶腿脚不便,根本爬不上村部的台阶。最后还是年轻干部想出办法,用担架把老人抬到了附近的安置点。


少些“官腔”,多些“家常话”。社区刘书记刚上任时,开居民大会总说“要强化协同治理”“构建共建共享格局”,底下大爷大妈们听得云里雾里。后来他改了方式,坐在凉亭里跟大家拉家常:“咱楼道灯坏了谁管?”“垃圾桶不够用咋办?”问题反而解决得又快又好。


群众不爱听空话套话,就像病人不想听医生说“要加强健康管理”,而是想知道该吃什么药、注意啥。有次去乡镇采访,看到一位镇长在田埂上跟农户算收成账:“种玉米一亩赚三百,种中药材能赚一千五,咱合作社帮你们找销路。” 这样的话,老百姓听得进、记得住、愿意信。


反观有些干部,下乡调研时隔着车窗挥手,开座谈会时照着稿子念,群众想反映问题都插不上话。就像隔着玻璃晒太阳,看着暖和,其实一点也不热乎。


办实事的“硬核”,藏在细节里。疫情期间,有社区为了“管理方便”,把外来租户的门都贴了封条,却不管人家有没有吃的。而另一个社区的做法是:给每户租户建了微信群,每天问需求,志愿者把菜送到门口。同样是防疫,一个让人堵心,一个让人暖心。


群众评价干部,不看你说了多少漂亮话,就看你办了多少实在事。修路灯时想想老人晚上走路会不会摔跤,建停车场时考虑下轮椅能不能推得进去,办证明时琢磨下能不能少让群众跑几趟腿。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才是最能暖人心的地方。


邻县有位民政干部,为了帮低保户王大姐申请补助,跑了三趟社保局。有人说他“太较真”,他却说:“大姐丈夫走得早,一个人带俩孩子,多跑几趟咋了?” 后来王大姐逢人就说:“这干部,把咱的事当自家事办。”


收起“官架子”,多接“地气”。党员干部的身份,是服务群众的“通行证”,不是高人一等的“特权证”。放下傲慢,才会发现群众的智慧;丢掉偏见,才能看清真实的需求。就像老话说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其实群众很实在,你把他们当亲人,他们就把你当家人。


毕竟,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总之,别让办公室的空调吹凉了为民的心,多到群众中间晒晒太阳,那才是最暖的温度。(中共李沧区委组织部:姜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