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绵延五千载,蕴藏着滋养灵魂、启迪智慧的丰厚宝藏。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为民情怀,先贤智慧如璀璨星河,照亮民族前行的道路。然而,在时代浪潮中,个别年轻干部却出现了精神上的“钙质”流失:或满足于“指尖滑动”的浅层阅读,或困于“晋升焦虑”的功利考量,甚至滋生“躺平摸鱼”的消极心态。面对这些成长路上的“青春迷思”,年轻干部当重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智慧,以文化自信照亮前路、驱散迷茫。
破“信息洪流”之困,于文明深水区“取一瓢饮”。信息爆炸时代,资讯如潮,亦带来选择困境。个别年轻干部常满足于“刷屏式”浅阅读,沉醉于“投喂式”算法,难免思维碎片化,失却深思之能。破解之道,贵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要涵养“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定力。主动减少无效信息摄入,摒弃浮躁之心,将精力聚焦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党的创新理论,潜心研读,含英咀华,筑牢思想根基。要练就“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眼力。善于择真者、精者、要者而读,注重其系统性、思想性,深入领会其中蕴含的立场、观点、方法,避免“得鱼忘筌”。要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效力。耐得住寂寞,下得苦功夫,于“深水区”探骊得珠,实现从“学而知之”到“悟而通之”的升华,方能从信息洪流中汲取滋养,融会贯通。
解“精致利己”之惑,于精神谱系中“正其心灯”。“德者,本也。”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个别年轻干部易为“精致利己”所惑,将个人得失置于首位,偏离初心使命。校正航向,需筑牢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点亮年轻干部信仰之灯。要永葆“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赤子情怀。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古训,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时代强音,须臾不忘“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不断涵养“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自觉,将“小我”融入“大我”。要砥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奋斗品格。在“愚公移山”的坚韧,“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无畏中汲取力量,工作中拒当“躺平”客,争做“行动派”,主动到艰苦环境、基层一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要坚守“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的清廉操守。常怀“堤溃蚁穴”之慎,恪守“一丝一粒,我之名节”,正心明道,怀德自重,在诱惑面前“风雨不动安如山”。通过持续党性淬炼,使精神世界浩然正气长存,彻底驱散利己之惑。
克“本领恐慌”之难,于知行合一中“淬火成钢”。新时代征程壮阔,任务艰巨,一些年轻干部常感“本领恐慌”,根源在于学用脱节,“纸上得来终觉浅”。克服之道,核心在恪守知行合一,将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在“知”上求深入,避免“囫囵吞枣”,坚持“学思用”贯通,既要读“有字之书”,亦读“无字之书”,深刻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之“魂”,提升运用能力,使思想行动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要在“行”上显担当,力戒“坐而论道”。“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主动到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服务群众的最前沿“蹲苗壮骨”,敢接“烫手山芋”,甘当“热锅蚂蚁”,不断在实战中长才干。要在“合”上求实效,实现“知行相长”。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善以理论之“矢”射实践之“的”,不断在“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螺旋上升中,将文化知识转化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真本领。(临沂市费县县委组织部:孔祥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