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密面前慎言,权力面前慎行,‘隐贿’面前慎独”。组织部门作为党的“政治机关”,年轻组工干部手握“选人用人”的重要信息,肩负“管党治党”的特殊使命,其保密工作不仅是个人职业操守的体现,更是维护政治生态、保障事业发展的“生命线”。在信息传播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年轻组工干部当以“慎”字为座右铭,将保密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新时代保密防线的“青春哨兵”。
从“保密传统”中汲取“慎”的力量
保密工作历来是党的“传家宝”,无数先辈以“慎之又慎”的行动诠释了对党的忠诚。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同志为党中央起草的《秘密工作条例》中明确“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正是这份“慎言”让党的机密在白色恐怖中安然无恙;和平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研发团队隐姓埋名数十年,以“慎行”守护了国家核心技术安全。历史反复证明:保密工作无小事,一字一句系安危。
年轻组工干部作为“党的事业接班人”,更需从历史中读懂“慎”的分量。干部考察中“领导不该说的一个字也不会说”,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正是对保密传统的生动传承。从“纸上谈兵”到“身体力行”,年轻干部唯有将“慎”字刻入骨髓,才能在“打听消息”“人情请托”等考验面前站稳脚跟,让“公道正派”的组工形象经得起历史检验。
在“数字时代”锤炼“慎”的本领
“指尖轻触,可能泄露机密;群聊随意,或将动摇大局。”与老一辈组工干部相比,年轻干部成长于互联网时代,面对的保密挑战更为复杂:微信工作群的“随手拍”、云端存储的“无加密”、社交平台的“炫耀式分享”,都可能成为泄密的“隐形缺口”。某单位年轻干部因在朋友圈晒出“工作动态”导致干部调整信息提前泄露,最终被严肃问责的案例,正是“不慎”的深刻教训。
年轻组工干部的“慎”,既要守得住传统,更要防得住新风险。一方面,要严守“三不原则”:不该看的文件不看、不该问的信息不问、不该传的内容不传,面对同事打探时以“到时候你就知道了”从容应对;另一方面,要掌握“数字保密技能”:学会给涉密文件加密、不在公共网络传输敏感信息、定期清理办公设备痕迹,让“技术防线”与“思想防线”双管齐下。唯有如此,才能在“数字化考场”中答好“保密答卷”。
以“青春担当”诠释“慎”的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年轻干部要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对年轻组工干部而言,“信赖”二字始于保密、系于“慎行”。从干部档案管理到人才政策制定,从基层党建调研到换届选举筹备,每一项工作都可能涉及“党和国家秘密”,每一次疏忽都可能“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正如组工前辈所言:“我们手里的笔、口中的话,连着党的形象、干部的前途、群众的期待,‘慎’字当头,才能不负所托。”
新时代的年轻组工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践行保密责任:在“慎言”中守护组织信任,在“慎行”中维护公平正义,在“慎微”中筑牢安全防线。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机密,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信任,让“保密弦”时刻紧绷,让“慎字诀”代代相传。唯有如此,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以“青春之我”守护“秘密之重”,让“公道正派”的旗帜在新时代高高飘扬!
“千钧重担在肩,万无一失在前。”年轻组工干部的保密工作,没有“旁观者”,只有“局中人”;没有“选择题”,只有“必答题”。让我们以“慎”为钥,以“严”为尺,自觉传承百年优良部风,在保密工作中锤炼党性、砥砺品格,用青春的忠诚与担当,书写新时代组工干部的“保密答卷”!(山东省临沂市河东区委组织部:孙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