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干事创业要破除“洗碗效应”
时间 :   2025-10-16 21:00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郑文倩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洗碗越多,摔碗越多”,这句俗语生动揭示了“洗碗效应”的本质,反映了干事创业中干的越多,出错概率越大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强化责任约束的同时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探索就有可能失误,做事就有可能出错,洗碗越多摔碗的几率就会越大。破除“洗碗效应”,必须坚持“三个区分开来”,精准容错纠错,让实干者受尊重、让担当者有舞台,激发干部队伍的干事热情,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直面“洗碗效应”,认清危害才能找准症结。“洗碗效应” 看似是个别干部的“心态问题”,实则是影响组织效能的“隐形毒瘤”,其危害影响深远。一是打击担当热情,让实干者寒心。当主动洗碗者因“摔碗”被指责,而“不洗碗者”却能置身事外,会形成“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不良风气,导致原本积极的干部逐渐变得犹豫观望,不愿再冲锋在前。二是滋生懒政怠政,让队伍失能。若“躺平者”得不到约束、“实干者”得不到认可,会引发“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越来越多的干部选择“佛系”“摆烂”,最终导致组织战斗力大幅下降。三是延误事业发展,让群众失望。无论是改革攻坚还是民生服务,都需要干部主动作为。倘若不分情况、不分性质,对产生失误的干部搞“一刀切”,甚至“一杆子打死”,不仅会导致工作推进迟缓、问题久拖不决,更会损害群众切身利益,影响组织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


深挖问题根源,多维剖析才能靶向施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洗碗效应”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主观认知偏差、制度机制缺陷、考核评价失准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思想层面看,部分管理者存在求稳怕乱心态,对干部的失误包容度不够,只看“错”不看“功”,忽视了工作的复杂性与创新性。从制度层面看,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不敢容、不会容”的问题,导致干部想为而不敢为;同时,问责机制有时泛化、简单化,对失误不分性质、不看情节,一概而论,加剧了干部的畏错心理。从考核层面看,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痕迹轻实绩”的倾向,导致考核结果与实际贡献脱节。


破解路径,健全机制才能激发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立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那些敢于担当、踏实做事、不谋私利的干部撑腰鼓劲。破除“洗碗效应”,关键在于构建“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的制度环境,让“洗碗者”放下顾虑、大胆作为。要强化“实干为要、实绩为准”的用人导向,让“敢洗碗者”有底气。在干部选拔任用中,优先考虑那些敢于担当、主动作为的“洗碗者”,不应因失误轻易就一票否决。同时,加大对实干典型的宣传力度,通过表彰先进、分享经验,消除“洗碗者”的心理负担。要明确“容什么、怎么容、谁来容”的实施细则,让“愿洗碗者”无顾虑。细化区分改革失误与违纪违法、无意过失与故意渎职情形,既不让乱作为者蒙混过关,也不让真作为者吃亏受冤。对容错的干部,也要及时开展回访教育,总结经验、改进工作,同时在评先评优、职务晋升中也要一视同仁,避免“一次犯错、终身受限”。(山东省阳谷县委组织部:郑文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