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以“精准滴灌”推动党员教育提质增效
时间 :   2025-09-18 21:5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都梦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当前,党员教育工作正处于提质增效的关键时期,《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明确指出,要“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精准性”。组织部门肩负党员教育管理重要职能,要精准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从以往侧重“教什么”的“供给主导”,向更加关注“需要什么、如何吸收”的“需求侧”转变,深耕细作党员教育这片沃土。


要精准识“需”,洞察党员队伍的“需求图谱”。党员队伍结构多元、领域分布广泛,理论水平、岗位需求、能力短板各不相同。传统“大水漫灌”式党员教育,难免存在供需错位问题。唯有摸清党员“渴点”、找准教育“靶心”,才能变“认为需要”为“确实需要”,确保教育供给与党员需求高度匹配,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要通过深入一线、细致调研、谈心谈话等方式,精准把握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年龄段党员的差异化、个性化学习需求,针对领导干部、年轻党员、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等不同群体特征,科学设计教育内容,实现“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的有机统一,推动教育供给与党员需求同频共振。


要精准施“教”,优化教育内容的“有效供给”。内容是教育的核心,党员教育的内容设置必须有的放矢,才能有效供给。必须摒弃“一锅煮”的课程体系,构建分类分级、模块组合的课程“超市”,让党员按需“点单”,组织按需“配送”,实现教育内容的精准投放。对于领导干部,要突出理论武装、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的提升;对于基层一线党员,要强化政策解读、群众工作和实务技能的培训;对于青年党员,要加强理想信念、优良传统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对于流动党员,要深化党性观念、纪律性教育和融入当地发展的指导。只有分类施策、精准施教,才能确保党员教育既有思想“铸魂”深度,更为党员“赋能”。


要精准择“法”,创新培训形式的“多元课堂”。形式服务于内容,也直接影响接受效果,高质量的党员教育离不开生动有效的形式载体。要打破“台上讲、台下听”的路径依赖,着眼提升党员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积极探索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充分运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实地调研、榜样访谈等多样方式,让党员从“被动听”转向“主动参与”,让教育从“单向灌输”变为“多维互动”。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探索打造智慧教育平台,打破时空限制,为党员提供全天候、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使党员教育如“春雨润物”,无处不在又细致入微。


要精准求“效”,搭建成效评估的“反馈机制”。党员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教育成效如何,不能仅看办了多少班次、学了多长时间、记了多少笔记、考了多高分数,关键在于是否真正转化为党员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实干能力。要做好党员教育跟踪问效这一“后半篇文章”,构建以能力提升、行为改变、工作实绩为主导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跟踪回访、绩效评估、群众评议等方式,检验教育成果是否转化为推动工作、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确保每一滴“教育之水”都能浇灌出“实践之果”。(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