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炼党员干部党性、守住拒腐防变思想关口,警示教育是关键手段。衡量其效果,并非看宣传声势强弱,核心在于能否触动灵魂、引发深刻警醒。要实现这一目标,需紧扣“小处发力、深处挖因、实处见果”原则,将警示教育做细、做深、做实,推动党员干部在思想上得到淬炼、在行为上明确边界,真正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
从“小处发力”破除侥幸心理,织密日常廉洁防护网。“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党员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大多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从接受一顿宴请、一瓶酒水、一张购物卡等“小事”逐步积累。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他们的警惕性慢慢放松,最终深陷腐败泥潭。因此,警示教育必须打破“小事无关紧要”的错误认知,从细微之处切入,让党员干部看清“小问题”背后隐藏的“大风险”,从而摒弃侥幸心理,筑牢廉洁自律的第一道防线。一方面,要围绕“日常小事”开展教育。将警示教育融入党员干部工作生活的各个细微环节,针对办公用房超标、公车私用、违规赴宴、节日期间收送礼品礼金等“微腐败”问题,通过案例分享、情景模拟、廉政谈话等形式,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小错不纠必酿大错”;同时,聚焦“八小时外”的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组织家庭助廉、社区廉情提醒等活动,引导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另一方面,要注重“细节提醒”强化约束。在重要节日、岗位调整、项目审批等关键节点,通过发送廉政短信、组织廉政承诺、开展廉政测试等方式,提前敲响警钟、亮出红灯,让党员干部在细微之处感受到纪律的严肃性,从源头上预防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通过这种精准“击中”小问题、小隐患的方式,在党员干部心中织密一张无形的廉洁“防护网”,让廉洁自律成为日常习惯。
靠“深处剖析”深挖思想根源,筑牢信仰信念压舱石。如果警示教育仅停留在“罗列案例、讲解后果”的表面层面,就难以触及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无法从根本上解答“为何犯错”的问题。只有深入剖析案例背后的思想根源、制度漏洞和监督短板,才能让党员干部从“案中人”的悲剧中吸取教训,真正实现“以案为鉴、以案明纪、以案促改”的目标。首先,要聚焦“思想滑坡”查找症结。分析典型案例时,不能简单将问题归咎于“贪婪”“自私”等表面原因,而要深入挖掘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纪律观念等方面的“病灶”:是因为放松理论学习,导致思想“缺钙”、精神“贫血”?是因为淡忘初心使命,把权力当成谋取私利的工具?还是存在“特权思想”,认为“不拘小节无关大局”?通过层层剥茧、深度复盘,让党员干部清醒认识到“思想防线失守是一切违纪违法的开端”,进而主动检视自身思想问题,及时补足精神之“钙”。其次,要注重“制度漏洞”推动完善。结合案例剖析,梳理权力运行中的监督盲区和制度空白,比如“一把手”监督难题、行政审批流程不透明、基层微权力监管缺位等问题,推动相关部门完善制度机制,扎紧制度“笼子”,引导党员干部从“不敢腐”向“不能腐”“不想腐”稳步转变。当警示教育能够深入思想根源、推动制度完善,就能为党员干部筑牢信仰“压舱石”,让廉洁从政的理念真正扎根心底。
用“实处见果”破解学用脱节,激活整改落实动力源。警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吓住人”,而是“管住人”“激励人”。如果不能将教育成果转化为党员干部改进作风、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就会沦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因此,必须坚持“学做结合、查改贯通”,把警示教育与日常工作、问题整改、担当作为紧密结合,让警示教育真正“落地有声、见效有形”。一方面,要聚焦“问题整改”抓好落实。针对警示教育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督促党员干部建立“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整改措施,实行“销号管理”;通过“回头看”“专项督查”等方式,检查整改是否到位、是否存在“反弹回潮”现象,对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的,严肃追责问责,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另一方面,要注重“担当作为”强化激励。将警示教育与正向引导相结合,在警示党员干部“不越红线”的同时,鼓励他们“勇闯一线”,把廉洁自律的意识转化为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在乡村振兴中主动担当,在民生服务中积极作为,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让党员干部明白“廉洁”与“担当”并非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双引擎”。当警示教育能够推动党员干部既“干净”又“干事”,既“守底线”又“求突破”,就能激活整改“动力源”,让警示教育的成效真正体现在为民服务的实践中。
警示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其中“小处发力”是基础,“深处剖析”是关键,“实处见果”是目标。每一位党员干部都应主动接受警示教育,从细微处守牢廉洁底线,从思想深处坚定理想信念,从实际行动中践行初心使命,让警示教育真正成为拒腐防变的“防火墙”、干事创业的“助推器”,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人民政府:唐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