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唯有真正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为民办实事、解难题中去,才能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贯彻落实《若干规定》,必须在筑牢思想根基、扎紧制度笼子、突出实干实绩上出硬招、见真章,不断为担当者撑腰、为奋斗者鼓劲,持续激发基层工作澎湃动能。
思想引领正本源,校准干事创业“定盘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症结在于宗旨意识淡漠、政绩观念偏差。思想上的 “破冰除障”,是破除减负路上 “绊脚石”、打通政策执行 “微循环” 的首要条件。基层干部要自觉涵养 “枝叶总关情” 的为民初心,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从群众的期盼中找方向、从群众的评议中找差距、从群众的需求中找抓手,用实招解民忧,用行动暖民心。要清晰区分 “必担之责” 与 “多余之负”,明确 “该抓什么重点、该破什么难题、该尽什么责任”,全神贯注干好 “关键事”。只有从思想深处划清责任界限、坚定价值追求,才能汇聚起上下联动、合力整治形式主义的强大合力,让减负真正成为行动自觉。
制度利剑破顽疾,筑牢减负增效“硬支撑”。破除形式主义顽疾,非一日之功,需制度约束常存。《若干规定》从 “细处着眼”,立下 21 条 “铁规矩”:减文件、压会议、优督查、规范借调,条条直击基层堵点,构建起常抓不懈的 “硬约束”。制度的生命力,在于精准施策与严格执行。要以自我革命的精神,深入查摆问题,注重改进调查研究方式、统筹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不折不扣落到实处。要练就 “火眼金睛”,识别各种形式主义 “新表现”,坚决铲除其滋生的 “土壤”,让基层减负不 “变形走样”。只有制度的笼子越扎越紧,执行的力度越来越强,才能真正为基层干部卸下不必要的 “额外负担”,集中精力耕好服务群众的 “责任田”。
实干实绩验成效,激发担当作为“新动能”。基层减负效果怎么样,基层干部的体会最真切、最实在,人民群众的反响最直接、最鲜明。为此,基层干部要保持 “减负担不减担当” 的积极状态,在深入基层、攻坚克难中强本领、长才干、增智慧,努力成为业务工作的 “行家里手”。要将 “纸上留痕” 转为 “一线作为”,走进田间地头听民声、知民情、解民忧,多一些破解难题的硬招,尽心尽力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只有让基层干部的脚步动起来、身子沉下去,才能让减负成效看得见、摸得着、能持续,最终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减负工作,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革新的实践、一次治理能力的提升。广大基层干部要以 “心无旁骛” 的专注力、“轻装上阵” 的战斗力、“扎根一线” 的执行力,在为民服务的广阔舞台上建功立业,让 “神经末梢” 真正迸发出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惠水县芦山镇人民政府: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