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行动是无声的号角”。从“燃灯校长”张桂梅扎根滇西的坚守,到“农民院士”朱有勇扎根澜沧的奉献;从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的科技报国,到村医梁春荣“三个药方”的基层担当,都是在为党员干部立起精神标杆。
学榜样,学的是“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探月工程首任总指挥栾恩杰,从嫦娥一号到嫦娥五号,全程主导中国深空探测从无到有的突破。面对技术封锁,他带领团队在试验场经历无数次失败与成功交织的时刻,却始终坚信“中国人的脚步将越走越远”。他曾说:“这一辈子值了!下辈子我还干航天”。作为党员干部,当以栾恩杰为镜,把“敢为天下先”化作改革攻坚的锐气,把“科技报国”融入为民造福的实干,在急难险重中挑最重的担子,在创新前沿啃最硬的骨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装进百姓口袋里,用一辈子兑现“下辈子还干”的誓言。
学榜样,学的是“信仰如磐”的忠诚底色。张桂梅用一生诠释了“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的深刻内涵。她身患23种疾病,却扎根华坪女子高中12年,将2000余名山区女孩送入大学,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她的故事,正是“党建引领乡村振兴”行动中强调的“以忠诚铸魂”的生动写照。作为党员干部,当以张桂梅为镜,把对党忠诚融入血脉,在乡村振兴、强边固防等重大任务中,始终做到“党中央有号召、云南见行动、党员冲在前”。
学榜样,学的是“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朱有勇院士的“土豆故事”家喻户晓:他放弃城市优渥条件,扎根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带领村民种植冬季土豆,实现亩均增收近万元,让“科技扶贫”的种子在云岭大地生根发芽。这一实践,与推动党员在急难险重任务中亮身份、挑重担的要求高度契合。作为党员干部,当以朱有勇为标杆,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一线主动作为,把“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效清单”,用实干赢得群众口碑。
学榜样,学的是“俯身为民”的公仆情怀。“燃灯校长”张桂梅走遍滇西大山,家访行程超11万公里,用脚步丈量责任;朱有勇院士在田间地头开设“科技课堂”,手把手教农民种植技术,用汗水浇灌希望;辽宁省阜新市阿尔乡村村医梁春荣,30余年背着药箱穿梭沙地,立下“教村民防病、帮小病小钱治、困难没钱也治”的承诺。作为党员干部,当以他们为榜样,少坐办公室、多下田间地头,少说“不能办”、多想“怎么办”,真正把群众“盼的事”变成自己“干的事”。
见贤思齐,方可知不足而勇毅前行。党员干部当以榜样为镜、向先进看齐,时刻对照先进典型反躬自省,精准查找思想觉悟上的差距、履职尽责上的短板、担当作为上的落差。要如栾恩杰、朱有勇般,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挑重担、敢涉险滩,于群众期盼的目光中坚守初心、践行使命;要似张桂梅、梁春荣那样,把平凡岗位当作砥砺初心的“磨刀石”、成就事业的大舞台,将日常点滴的坚守与付出,汇聚成推动发展、造福群众的不凡力量。唯有始终以榜样为引领校准方向、以先进为标杆砥砺品格,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心中有责不懈怠、心中有戒不逾矩,在持续锤炼过硬作风中不断提高履职本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云南省弥勒市朋普镇:余星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