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干部队伍的本质属性与使命追求。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挑战、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干部是否愿干事、敢担事、善成事,不仅关乎一方发展、万家冷暖,更直接检验着政治品格、初心使命与能力作风。干事担事,从来都是干部价值最本真的底色。
干事担事,是对党忠诚的直接检验。衡量干部是否合格,首要标准是政治过硬。而政治过硬不是抽象的概念,必须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从脱贫攻坚一线“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坚定,到疫情防控期间“我是党员我先上”的担当;从基层治理中“小切口”解决“大问题”的用心,到科技创新领域“十年磨一剑”的坚守,无数干部用行动证明:对党忠诚不是挂在嘴上的口号,而是扛在肩上的责任、落在实处的作为。当前,面对“国之大者”,干部更需将“两个维护”融入血脉、见诸行动,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时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在应对重大斗争时站得出来、顶得上去。正如总书记所言:“干部敢于担当作为,这既是政治品格,也是从政本分。”只有把“想干事”的自觉与“对党忠诚”的信仰紧密结合,才能在大是大非前站稳立场,在大风大浪中把准方向。
干事担事,是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干部的权力来自人民,干事担事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近年来,从“最多跑一次”改革破解办事难,到“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填补民生短板;从“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到“双减”政策减轻教育焦虑,桩桩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背后都是干部“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但现实中仍有少数干部“怕出错不愿干事、怕麻烦不愿担事”,有的遇到矛盾绕着走,对群众诉求“打太极”;有的面对问题“一刀切”,把“不出事”当“护身符”。这种“躺平”“摆烂”的作风,本质上是背离了人民立场。干部只有把“群众满不满意”作为干事的“度量衡”,主动到田间地头听民声、进社区院落解民忧,在解决“急难愁盼”中增进群众感情,才能真正把“为民服务”写进群众心坎里。
干事担事,是推动发展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无论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还是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无论是统筹发展和安全,还是推进共同富裕,都需要干部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攻坚破局。浙江“千万工程”之所以能成为乡村振兴的全国样板,正是因为无数基层干部二十年如一日接续奋斗;深圳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的跨越,也离不开干部队伍“敢为天下先”的担当。实践证明,干部的担当力度,决定着发展的高度。面对新征程上的“娄山关”“腊子口”,干部必须跳出“舒适区”、勇蹚“深水区”,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以“绣花功”做好精细活,在破难题、促发展中打开事业新局面。(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委组织部:韩天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