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干事创业的征程中,党员干部常常面临错综复杂的难题。从民生领域的养老、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到经济发展里的产业结构转型困境,这些问题如同拦路虎,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与群众幸福感的提升。面对这些复杂难题,如果满足“常规思维”,沿用老经验、老办法,很可能导致问题非但不能解决,反而产生“连锁效应”,形成“恶性循环”。工作中,党员干部多些“逆向思维”,精准剖析问题的本质,为解决难题开辟新路径。
缺乏“逆向思维”,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部分党员干部习惯于遵循既定的流程与经验办事,面对新问题,第一反应是翻找过往案例,套用现成模式。比如在制定政策时,不考虑时代变迁与地域差异,机械照搬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结果“水土不服”;在处理突发事件时,不懂灵活变通,仍按部就班走程序,错失最佳解决时机。这种思维惰性危害极大,它会使问题在拖延中愈发严重,小矛盾演变成大危机,不仅消耗大量行政资源,还会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让群众对干部工作能力产生质疑,削弱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深究缺乏“逆向思维”的根源,一方面,长期处于稳定工作环境,使部分党员干部滋生安于现状心理,不愿突破舒适区。新的思维意味着新的尝试,尝试便有失败风险,出于对失败的恐惧,他们选择保守行事。另一方面,知识储备不足与学习能力欠缺,限制了思维的拓展。当今时代发展日新月异,新科技、新理念不断涌现,若不能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便难以从多元视角审视问题,逆向思维也就无从谈起。再者,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对创新思维与工作成效的衡量不够科学,导致部分干部认为“干多错多,不干不错”,宁愿平庸执行,也不冒险创新。
党员干部要增强“逆向思维”,需从多方面发力。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主动挖掘问题背后隐藏的深层矛盾。在日常工作中,不能仅满足于表面现象,如在基层调研时,不能只听汇报、看亮点,更要深入群众,倾听不同声音,从群众抱怨、建议中逆向推导政策执行偏差与工作短板。其次,要善于打破常规。在制定决策时,不妨先思考传统方案的对立面,如在城市规划中,传统思路是拓宽主干道缓解交通拥堵,逆向思考则可从优化支路微循环、鼓励绿色出行等方向探索。再者,持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拓宽思维边界。通过学习前沿科技、先进管理理念,汲取不同领域思维精华,为逆向思维提供知识支撑。同时,积极参加培训交流活动,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干部交流经验,在思维碰撞中激发逆向灵感。
党组织在引导党员干部运用“逆向思维”上,肩负着重要责任。要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创新思维与工作实效纳入考核指标,对善于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难题的干部给予表扬奖励,树立正向激励导向。在干部选拔任用中,注重考察干部的创新能力与应变能力,让有想法、有作为的干部脱颖而出。还要加强教育培训,开设专门课程,系统讲解逆向思维方法与应用案例,通过模拟演练、案例分析等形式,提升干部逆向思维运用能力。此外,营造宽松包容的工作氛围,允许干部在合理范围内试错,打消干部创新顾虑,鼓励他们大胆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为解决问题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委组织部:贾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