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廉政在线 >
廉政在线
最是“难”处练本领
时间 :   2025-08-18 20:3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贾绪康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年轻干部成长无捷径可走,经风雨、见世面才能壮筋骨、长才干。年轻干部正处于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的“深水区”、基层一线的“硬骨头”、群众期盼的“挠头事”,看似是阻碍前行的“拦路虎”,实则是锤炼能力的“磨刀石”。越是艰险越向前,才是成长的正确路径。要在“难”处扎根,于“险”中砺剑,才能练就担当作为的宽肩膀、硬脊梁、真本事。


面对困难躲着走,看似是“明哲保身”,实则是错失成长机遇的“慢性毒药”。有的年轻干部遇到历史遗留问题就“打太极”,怕担责、怕麻烦,将矛盾层层上交,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有的面对新领域新任务就“往后缩”,以“专业不对口”“情况不熟悉”为由推诿扯皮,宁愿做“守摊子”的太平官,也不愿当“闯险滩”的攻坚者;还有的在群众诉求面前“装糊涂”,对信访件“一转了之”,对民生事“敷衍塞责”,把“群众满意”停留在口头承诺上。这些行为不仅会延误工作推进,让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出现梗阻,更会消磨干部的意志锐气,使其在“舒适区”中逐渐丧失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不仅个人难以独当一面,更会损害干部队伍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影响事业发展大局。


年轻干部躲着困难走,既有主观认知的偏差,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从自身来看,部分年轻干部缺乏“事不避难”的担当精神,存在“精致利己”的心态,把“少犯错”作为工作准则,认为“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愿在困难中“涉险滩”;有的对基层复杂性认识不足,走出“象牙塔”后,面对千头万绪的实际工作产生畏难情绪,缺乏“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从外部环境而言,培养机制存在“重使用轻历练”倾向,给年轻干部压担子时缺乏必要的指导帮带,使其在困难面前“手足无措”,最终选择“退避三舍”;还有的地方存在“洗碗效应”,干得多的人出错概率高,容错纠错机制落实不到位,让想干事的年轻干部“怕担责”。


年轻干部迎难而上,既是责任所系,更是成长必经之路。要在“难”中悟初心,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试金石”。群众的诉求往往夹杂着复杂矛盾,解决起来难度不小,但正是这些“难啃的硬骨头”,最能检验干部的宗旨意识。年轻干部要主动到田间地头听民声,在家长里短中察实情,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风向标”,在化解邻里纠纷、解决信访积案中,读懂“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涵养“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要在“难”中练本领,把改革发展的堵点难点作为“练兵场”。面对产业升级、乡村振兴等领域的新挑战,年轻干部不能等靠要,要主动钻研政策、调研实情,在破解土地流转难题、推动项目落地等具体工作中,学会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问题,掌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工作方法,让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在“难”中强韧劲,把挫折失败当作“必修课”。干事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政策执行“中梗阻”、工作推进“回头看”等情况时,不能轻言放弃,要总结经验教训,像竹子一样“每攀登一步,都做一次小结”,在一次次攻坚克难中锤炼“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意志。


作为基层党组织,也要为年轻干部迎难而上“搭台子”“撑梯子”,营造“敢闯敢试、容错纠错”的良好环境。要建立“墩苗历练”机制,有计划地把年轻干部放到项目攻坚、信访维稳等吃劲岗位,明确“谁来带、干什么、怎么干”,通过“老带新”“师带徒”传经验、教方法,让年轻干部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要健全容错纠错体系,严格区分违纪违法与工作失误、无意过失与故意违纪的界限,对符合容错情形的大胆容错,及时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年轻干部澄清正名,消除“洗碗越多,摔碗越多”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把“在困难中挺身而出”作为考察识别年轻干部的重要标准,在评先评优、提拔任用中向敢于担当、善于攻坚的干部倾斜,让“有为者有位、能干者能上”,形成“人人敢担当、个个善作为”的生动局面。(山东省烟台莱州市委组织部:贾绪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