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在《道德经》中的箴言穿越千年,其内核始终未变:治理需精准如掌勺,忌翻动过频,忌调味过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正是这一智慧的当代实践。以党内法规的刚性约束直击文山会海、过度留痕、权责错位等沉疴,为基层干部卸下“无形枷锁”,让担当作为的薪火重燃于抓落实的广阔天地。
精准施策,把控制度设计的“火候”艺术。“烹小鲜”首重火候精准,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生。基层减负工作的推行深谙此道。量化刚性约束,如严控文件篇幅、会议时长,并规定“年度发文数量一般只减不增”,从源头上遏制了文山会海的膨胀;瞄准痛点精准拆解,针对“千分制”考核的繁琐哲学,明令“考核应当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针对借调乱象,直接切断上级对县以下干部的抽调渠道,推动“基层强身”与“机关瘦身”协同;动态校准执行偏差,要求文件制发前需进行“减负一致性评估”,确保政策源头与减负目标同频共振,避免“一边减负、一边加码”的荒诞。这些细则如庖丁解牛,刀刃直抵形式主义经络,既剔除了冗余动作,又为实干留出空间。
权责平衡,体悟治理生态的“调味”智慧。一锅佳肴需五味调和,基层治理亦需权责相济。三味“调料”破解权责失衡的困局。正本清源,厘清职责边界,明确要求省级政府建立乡镇职责清单,禁止部门以“属地管理”之名向村社转嫁执法、招商等责任,终结“有限权力、无限责任”的扭曲生态;删繁就简,破除载体异化,清理政务APP的强制打卡、积分排名功能,解散冗余工作群,让干部从“围着屏幕转”回归“围着群众转”;资源下沉,实现责能匹配,同步推动人、权、物向基层倾斜。保留基层骨干力量,清单外事项下放时配套资源,确保基层“接得住、干得好”。权责框架的再造,使基层干部从“小马拉大车”的无力感中挣脱,真正成为基层治理舞台的主角。
长效赋能,淬炼减负与激励的“文武”之道。“烹小鲜”需文武火交替,既做减法卸负担,更做加法激活力。建立健全基层减负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文件会议、督查检查考核等工作的常态化管理,定期通报形式主义案例,举一反三自查自纠、立行立改,形成“减负松绑、实干为荣”的鲜明导向;激励暖流涌动,在严控“一票否决”与责任状的同时,强调容错纠错、职级晋升、待遇倾斜等保障,尤其向艰苦一线干部倾斜,让流汗者不流泪;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改进考核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工作实绩和群众评价,减少过度留痕,将干部的主要精力转移到抓具体工作中。减负非目的,赋能方为终点。当干部从形式束缚中解脱,“四下基层”“马上就办”的为民初心便有了扎根的土壤。(莒县龙山镇人民政府:孙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