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常因一股“躺平”暗流而梗阻。这并非明面的抗拒,而是以四种形态隐匿滋生:或“佛系”敷衍,行动迟于口号;或“甩锅”推诿,见难题即退;或“虚假忙碌”,以文山会海掩饰无为;或“求稳”畏进,因惧责而拒创新。此风不除,再好的政策亦成纸上谈兵,再暖的民心亦会渐趋冷却。破此困局,须制度与信念双管齐下,方能激发担当之源。
精准考核,立实干之尺。破除“躺平”,首在建立科学明晰的评价标尺。当以“实绩档案”替代模糊印象,将民生改善、项目推进、矛盾化解等具化为可量化指标;用“差异化考评”取代“一刀切”,区分基层与机关、应急与常规岗位特性,使“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同酬”。唯有让绩效数字开口说话,方能使浑噩度日者无所遁形,让奋发有为者脱颖而出,树立以实效论英雄的鲜明导向。
刚性问责,亮惩戒之剑。容忍即是纵容,懈怠必致溃散。须以“零容忍”态度构筑责任闭环,对占位不为、担责不力者果断亮剑——常态化监督预警“扯袖”,诫勉约谈“醒神”,岗位调整“挪位”,直至免职清退“拔根”。惟有让“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成为铁律,彻底击碎“躺平无害”的侥幸,方能以问责利剑斩断怠惰之蔓,重塑纲纪严明的政治生态。
教育铸魂,燃信念之火。制度管行,信念管心。破除“躺平”顽疾,根本在于唤醒内心的使命自觉。切忌教育“走过场”,须让“重温入党誓词”成为与初心的深度对话,用“换位体验”引导干部沉入田间地头、感知百姓冷暖,在解决急难愁盼中重燃“为民请命”的热血。当“我是谁、为了谁”的信仰之基再度夯实,干部自能超越“求稳避责”的狭隘算计,迸发出“我要干、争着干”的磅礴内驱力。
祛除“躺平”绝非一日之功。当精准考核树立鲜明导向,刚性问责划定行动底线,信念教育滋养为民初心,三力齐发、同向施策,必能涤荡萎靡之气,激励广大干部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担当,将政策暖流畅通无阻地注入“最后一公里”,书写出让人民满意的新时代答卷。(贵州省从江县往洞镇人民政府:李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