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出版的第10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优良党风引领社风民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加强作风建设,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所在。
一、铸魂固本,筑牢作风建设之基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作风建设的根本在于思想建设,在于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只有从思想深处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才能让优良作风在党员干部心中深深扎根。加强思想教育,是筑牢作风建设根基的关键。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通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培训、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引导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让党员干部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守初心使命,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实际行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到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雷锋精神,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作风建设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从中汲取力量,让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以先辈先烈为榜样,学习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奋斗精神、无私的奉献品格,激励党员干部在新时代担当作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二、建章立制,磨砺作风监督之剑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是加强作风建设的有力保障。只有建立起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才能让作风建设有章可循、有规可依,才能让监督执纪问责更加精准有力。要加强制度建设,扎紧制度的笼子。针对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的方针,把作风过硬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机会、有舞台,让作风不实、敷衍塞责的干部没有市场。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将作风建设纳入绩效考核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全面客观地评价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成效,对作风优良、业绩突出的干部给予表彰奖励,对作风不实、问题突出的干部进行严肃问责。加强监督制度建设,完善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多种监督方式,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体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不正之风无处遁形。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好的制度如果不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要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制度落地生根。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迁就,维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严格的制度执行,让党员干部养成遵守制度的自觉,形成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良好氛围。
三、知行合一,践行作风建设之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风建设不仅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制度上严格规范,更要在行动上坚决落实。党员干部要以实际行动践行优良作风,在工作中担当作为,在为民服务中展现风采。在工作中,要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架子。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真实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要勇于担当、积极作为,面对困难和挑战不退缩、不推诿,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群众的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从就业创业到社会保障,每一个方面都要用心用情用力去做好。通过实际行动,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平原县委组织部:杨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