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为基层减负:让治理力量回归为民本质
时间 :   2025-10-28 15:5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吴秀巧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基层减负若干决定的出台,如同为深陷形式主义泥沼的基层工作注入一剂“强心针”。长期以来,“文山会海”压得干部喘不过气,“过度留痕”让工作脱离实效,“多头考核”消耗大量精力,这些问题不仅让基层干部陷入“忙而无果”的困境,更割裂了与群众的紧密联系。基层减负决定以问题为导向,从精简流程、优化考核、明确权责等方面发力,既是对基层干部的深切关怀,更是推动治理体系优化、提升治理效能的关键之举,为基层工作卸下“包袱”、重拾初心。


基层减负是破解形式主义的“突破口”,让工作回归实效本质。形式主义是基层工作的“拦路虎”,一些地方把“开会发文”当落实、把“台账精美”当成绩,干部白天忙着参会填表,晚上还要补做“痕迹材料”,真正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时间被严重挤压。有的乡镇干部一周要参加五六场重复主题的会议,会后还要应付多个部门的报表填报;有的社区工作者为了完成“留痕”要求,花数小时制作宣传展板,却没时间走访困难群众。基层减负决定直指这些痛点:明确文件会议总量削减30%以上,杜绝“以文件落实文件”;规范督查检查,不将“留痕”“批示”作为评判标准;清理不必要的APP和工作群,破解“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这些举措如同“手术刀”,精准切除形式主义病灶,让基层工作从“表面热闹”转向“实际成效”。


基层减负是激发干部活力的“动力源”,让干事重拾热情担当。“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是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但过去过重的负担,让不少干部逐渐丧失干事热情:有的因频繁应付检查考核,变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因权责不对等,面对群众诉求“有心无力”。基层减负决定通过一系列举措为干部“松绑赋能”:厘清上下级权责边界,杜绝“上级甩锅、基层背锅”,让干部“有权有责敢担当”;建立科学考核体系,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作为核心指标,让干部干事有方向、评价有依据;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敢闯敢试的干部撑腰鼓劲,打消“怕问责、不敢干”的顾虑。当干部不再被形式主义束缚,就能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产业发展、矛盾调解、民生改善等实际工作中,干事创业的热情与主动性自然被重新点燃。


基层减负是提升治理效能的“加速器”,让服务贴近群众需求。基层治理的核心目标,是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但过去繁琐的流程和冗余的任务,让基层服务陷入“低效循环”:群众反映的物业纠纷,干部因要对接多个部门、填写大量表格,导致问题久拖不决;农村的产业发展需求,因干部频繁参与非必要评比、调研,得不到及时回应。基层减负决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简化工作流程,让治理效能显著提升:推动部门协同联动,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群众办事“只跑一次腿、只交一套材料”;整合基层工作力量,让干部集中精力走访入户,精准掌握群众需求;明确工作优先级,将民生实事、重点项目作为核心任务,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减负不是“减服务”,而是通过“减冗余”让服务更精准、更高效,让群众的诉求能更快响应、问题能更快解决,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基层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基层干部是连接党和群众的“桥梁纽带”。基层减负决定的出台,不是“降低工作标准”,而是“优化工作方式”;不是“减少工作任务”,而是“聚焦核心使命”。唯有持续为基层松绑赋能,让干部轻装上阵,才能让治理力量真正扎根群众、服务群众,才能不断激发基层活力,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筑牢坚实基础。(榕江县车民街道办事处:吴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