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警惕“AB岗”制度沦为“纸上谈兵” 式补位
时间 :   2025-10-27 23:12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龙珍霓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AB岗”制度,本是政务服务与企业管理中保障工作连续性、提升服务效率的关键举措。其核心逻辑清晰:A岗人员因休假、出差等离岗时,B岗需无缝承接职责,避免“岗位空悬”“事项搁置”。从窗口业务办理到机关审批流程,再到企业关键岗位运转,该制度曾被寄予破解“办事找不到人”“工作断档”难题的厚望。然而在不少地方和单位的实践中,制度逐渐偏离初衷,沦为“墙上挂着、文件写着、嘴上说着”的“纸上谈兵”式补位,既未发挥效能,更损害制度公信力,亟待警惕。


“纸上谈兵”式“AB岗”,最直观的问题是“制度上墙易,落地执行难”。一些政务大厅或办公室的“AB岗”公示牌信息明确,但A岗离岗后,B岗常“缺位”:或称“不熟悉业务没法办”,或以“手头工作忙”推脱,甚至让办事群众“等A岗回来”。此前媒体报道,某地群众到政务大厅办理营业执照变更,A岗请假后,公示的B岗以“没学过业务不敢办”为由,让群众白跑一趟。此类情况并非个例,制度公示成“应付检查的摆设”,补位承诺成“空话”,既落空群众需求,也削弱制度权威。


深究根源,首先是责任界定模糊,补位意识淡薄。部分单位推行“AB岗”时,仅完成人员配对与公示,却未明确B岗补位责任——哪些工作必须承接、流程标准是什么、延误如何追责,均语焉不详。B岗人员缺乏责任约束,难有主动补位意识,多将补位视为“额外负担”,认为“做好自己A岗即可”。甚至有A岗人员离岗时不交接,导致B岗因信息不对称、业务不熟而无法补位。


其次,业务培训缺位,补位能力不足。“AB岗”有效运转的前提,是B岗具备承接A岗业务的能力。但许多单位重制度建立、轻能力培养:无系统培训计划,无A岗带教平台,仅靠B岗“自学”。以基层政务窗口为例,部分业务涉及政策解读、材料审核、系统操作,专业性强,未经培训的B岗即便想补位,也可能因政策把握不准、流程不熟出错。长此以往,“不会办”成了B岗拒绝补位的“合理借口”,制度只能停留在纸面。


再者,监督考核缺失,制度执行缺乏刚性。一些单位虽建立“AB岗”制度,却未将补位情况纳入绩效考核与监督体系:无定期检查,无补位不力问责,也无补位优秀激励。在“干与不干、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氛围中,制度渐失约束力。即便出现B岗缺位、工作断档,也多“情有可原”了之,难以形成震慑,进一步纵容“纸上谈兵”。


“AB岗”制度空转的危害不容忽视。对群众与企业而言,“办事难”未根本解决,岗位空悬可能导致流程停滞,增加时间成本;对单位而言,效率低下、服务下滑会损害形象与公信力;对政府治理与企业管理而言,既浪费资源,更消解制度权威,影响治理效能。因此,破除“AB岗”落地难,让制度从“纸上”到“实处”,已是当务之急。


要让“AB岗”真正起效,首先需明确责任清单,强化补位意识。单位应结合岗位实际,制定清晰的“AB岗”责任清单,明确A岗交接义务与B岗补位范围、流程,将补位责任纳入岗位说明书,让“谁来补、补什么、怎么补”一目了然。同时,通过专题培训、案例警示,引导工作人员树立“全局意识”,认识到补位是保障工作、服务群众的责任,变“被动应付”为“主动作为”。


其次,必须加强业务培训,提升补位能力。针对“B岗不会办”,单位应建常态化培训机制:一方面,组织A岗“一对一”带教B岗,通过实操、流程讲解帮其熟悉业务;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跨岗位培训与技能考核,将B岗业务掌握情况纳入绩效,倒逼主动学习。此外,可编制“AB岗”业务手册与操作指南,梳理常见问题解法,为补位提供指引。


最后,要完善监督考核,强化制度刚性。将“AB岗”执行情况纳入日常监督与绩效考核,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群众反馈,及时纠正补位不力问题。对因B岗缺位致工作延误、群众投诉的,严肃追责;对补位及时、服务好的,予以表彰激励,形成“奖优罚劣”导向。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设投诉电话、意见箱,让制度在阳光下运行。


“AB岗”制度不是“花架子”,而是保障工作连续、提升服务质量的“硬支撑”。唯有破除责任模糊、能力不足、监督缺失的壁垒,让制度从“纸上谈兵”走向“落地见效”,才能真正实现“岗不缺人、事不断档”,为群众与企业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让制度价值在实践中彰显。(贵州省从江县下江镇人民政府:龙珍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