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贵州省从江县民政局: 以共同富裕为核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
时间 :   2025-10-27 22:06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罗培凯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把造福人民作为根本价值取向,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要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要采取更多可感可及的具体举措,着力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养老、托幼等方面的需求。这段讲话深刻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与人民立场,将“共同富裕”作为核心目标,突出“可感可及”的实践要求,为民生工作确立了价值取向和行动指南,体现了鲜明的人民性与实践性。


一、 本质属性与价值内核:中国式现代化并非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现代化,而是具有“社会主义”根本属性、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目标的现代化。其将“造福人民”作为不可动摇的根本价值取向,而非少数群体受益,同时明确“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实践逻辑——不割裂发展与民生的关系,而是以持续发展为民生改善提供支撑,以民生需求为发展定向,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现代化中常见的贫富分化、民生滞后问题,

二、 宏观布局与均衡发展路径:为破解发展不平衡这一制约共同富裕的关键问题,这段话提出两大宏观实践抓手。一方面聚焦“区域维度”,强调通过“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打破资源配置不均衡、区域发展差距大的局面,推动东部与中西部、沿海与内陆协同发展,让不同区域群众共享发展机遇;另一方面聚焦“城乡维度”,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紧密衔接,既守住脱贫底线防止返贫,又通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升农村发展质量,补齐城乡发展短板,缩小城乡差距,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筑牢空间基础。

三、民生落地与需求回应举措:共同富裕的目标需通过具体、可感知的民生行动转化为群众实际获得感,这段话明确了民生工作的“靶向性”与“实招性”。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养老、托幼”七大核心需求领域,强调“采取更多可感可及的具体举措”——例如,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解决“上学难”、完善多层次社保体系织密保障网、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缓解“住房贵”、深化医疗医保改革减轻就医负担、发展普惠型养老托育服务破解“养老难”“托育难”等,以精准施策回应群众急难愁盼,让现代化建设成果切实覆盖每一个群体,避免共同富裕沦为抽象概念。

 

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以造福人民为根本价值取向,在发展进程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这一目标,既要从宏观层面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破解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要从民生细微处发力,通过更多可感可及的具体举措,精准满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社保、住房、医疗、养老、托幼等领域的需求,让现代化建设成果切实惠及全体人民。(贵州省从江县民政局:罗培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