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多民族地区党支部如何铸牢民族团结坚强堡垒
时间 :   2025-10-27 22:4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孟庆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求是》2025年第19期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文章指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基层党支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在多民族地区发挥着“稳定器”和“连心桥”的关键作用,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力量。在我国广袤的多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高原、草原、边疆和村寨,串联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壮美画卷。


多民族地区党支部如何铸牢民族团结坚强堡垒,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一、找抓党支部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角色定位

多民族地区是推进民族团结的“核心区”,承载这中华各民族荣辱与共、团结复兴的大任,基层党支部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要以推动各民族相互交融、团结进步为己任,就要找准党支部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角色定位。


一是政治引领者。多民族地区党支部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党的民族政策“最后一公里”落地生根。通过开展“双语党课”、“民族语言宣讲”等形式,使“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文化融合者:党支部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平台,如贵州省从江县翠里乡黔桂联合党支部组织的芦笙比赛活动,既尊重和保护了各民族文化特色,又促进了相互欣赏和理解。三是服务贴心者。在贵州黔东南,基层党支部创建了“双语服务窗口”,为不同民族群众提供贴心服务,让“有事找支部”成为各族群众的共识。


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实践路径

一是创新载体促交融。创新开展“党建+”工作模式,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结构,将现代治理理念与传统文化智慧相结合,有效化解矛盾,增进团结。


二是产业联动促发展。充分融合各民族产业优势,形成产业集群,发扬产业链优势,实现共同增收。


三是典型引领促和谐。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家庭”评选,党支部发掘和宣传各族群众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营造“学模范、促团结”的浓厚氛围。


三、党支部建设与发展的着力点

一是选优配强党支部班子,特别注重选拔双语双文化干部,要求党支部班子成员中必须有熟悉当地民族语言的干部,着重从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致富带头人中选拔村党支部委员。二是优化阵地。加强党支部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打造集党员教育、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于一体的“民族团结之家”,使其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高地。三是创新机制。建立“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文旅”等发展模式,共同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共享发展成果。四是深化联系。落实党员联系户制度,每名党员固定联系若干不同民族的家庭,定期走访,及时了解并解决群众困难,成为各族群众的“贴心人”。


多民族地区的党支部只有将“小团结”累积,才能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才能在广袤的边疆民族地区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团结进步防线。(贵州省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人民政府:孟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