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近日,两起地方政府公文抄袭事件接连曝光,一则将外地地名直接“移植”到本地文件中,一则连政策适用年限都未修改便照搬照抄,荒诞错误引发舆论哗然。公文作为政府传递政策、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是依法行政的具象体现,更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纽带。此类抄袭行为不仅暴露了部分干部工作作风的漂浮,更损害了政府公信力,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并坚决纠治。
公文抄袭背后,是思想懈怠的“懒政病”作祟。公文写作绝非简单的文字拼凑,而是对政策精神的精准解读、对地方实际的深度调研、对群众需求的细致回应。部分干部缺乏责任意识,将公文写作视为“走过场”的形式任务,不愿花费时间研究政策、深入基层调研,转而选择“抄作业”式的便捷路径。有的认为“天下公文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将抄袭当成工作捷径;有的抱着“只要不出错,抄来也能用”的侥幸心理,忽视公文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种思想上的懒惰,本质上是对岗位职责的漠视,对群众利益的不负责任。此前某县发布的乡村振兴方案中,竟出现邻市“建设国际航空港”的表述,正是思想懈怠导致的低级错误,不仅让政策落地沦为空谈,更让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专业性产生质疑。
能力不足的“本领慌”,是公文抄袭的另一重诱因。随着时代发展,群众对政府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公文写作也需要更强的政策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部分干部长期脱离一线工作,缺乏对实际情况的把握,面对复杂政策文件时,既无法准确提炼核心要义,也难以结合本地实际转化落实,只能通过抄袭来应付工作。例如某区在制定优化营商环境政策时,直接照搬省会城市的条款,却忽视了本地中小企业数量多、融资难的实际情况,导致政策出台后难以落地,不仅未能解决企业难题,反而浪费了行政资源。这种因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抄袭,反映出部分干部在新形势下对工作要求的不适应,也暴露出干部队伍建设中能力培养的短板。
监管缺位的“宽松软”,为公文抄袭提供了生存空间。公文从起草、审核到发布,本应有着严格的流程和规范。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地方存在审核把关流于形式的问题:有的单位审核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公文内容只做简单浏览,不做深入核查;有的审核机制不健全,缺乏交叉检查、第三方评估等有效监督手段;还有的对抄袭行为惩处力度不足,即便发现问题也多以“批评教育”“限期整改”轻轻带过,难以形成有效震慑。某省曾对下辖市县公文进行抽查,发现近三成文件存在不同程度的抄袭问题,而其中仅有少数单位和个人受到问责。监管的“宽松软”,让抄袭者有恃无恐,也让公文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杜绝公文抄袭,重塑公文权威性,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治。首先要强化思想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典型案例通报等方式,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责任观,认识到公文写作的重要性,摒弃“懒政”思维,主动深入基层调研,确保公文“接地气、能落地、真管用”。其次要加强能力培训,针对公文写作中的薄弱环节,开展政策解读、逻辑思维、文字表达等专项培训,邀请业务骨干和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提升干部公文写作能力,让干部“会写、能写、写得好”。最后要健全监管机制,完善公文起草、审核、发布全流程监管体系,引入交叉审核、群众监督、技术检测等手段,对抄袭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责任,形成“不敢抄、不能抄、不想抄”的良好氛围。(山东省利津县北宋镇人民政府:罗经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