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话:把“驻村”先“驻心”,别做“飞鸽牌”,争做“永久牌”。有的同志把驻村当“跳板”,把群众当“背景板”,一年“镀层金”,两年“挪板凳”,三年“拍屁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脚上有多少泥,心里就有多少底;你板凳坐得有多热,群众心里就有多暖。驻村干部首先是“村里人”,其次才是“机关干部”。只有把心“驻”下来,把情“扎”下去,才能把治理“提”上来。否则,连村里的狗都不认识你,还谈什么治理?
第二句话:把“文件话”翻译成“土味话”,别让群众“听得云里雾里”,要让群众“听得心里亮亮”。政策再好,群众听不懂,就等于“锁在抽屉里的钞票”。驻村干部要当好“翻译官”“扩音器”,把“乡村振兴”翻译成“把咱家门口变成景区”,把“积分制”翻译成“做好事能换酱油、换洗衣粉”。群众听得懂,才做得顺;做得顺,才治得好。说到底,基层治理不是“我说你做”,而是“你我一起做”。
第三句话:把“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别让“问题”变“难题”,更不能让“难题”变“炸药包”。有的干部“怕事”,看到矛盾绕着走,结果“小事拖大、大事拖炸”。驻村干部要敢钻“矛盾窝”,敢啃“硬骨头”,敢拔“锈钉子”。群众上访多,我们就把“板凳”搬到群众家门口;邻里纠纷多,我们就把“调解室”搬到祠堂里、榕树下。把“问题清单”一条条销号,最后变成群众的“笑脸清单”,这才是治理的真本事。
第四句话:把“独角戏”变成“大合唱”,别让“支部干、群众看”,更不能“干部干、支部看”。治理不是“一人独唱”,而是“众人划桨”。驻村干部要当好“乐队指挥”,把村“两委”弹成“钢琴键”,把党员弹成“小提琴”,把乡贤弹成“大鼓”,把群众弹成“合唱团”。支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群众带群众,才能奏出基层治理的“黄河大合唱”。否则,你一个人累成“陀螺”,群众还骂你“独裁”。
第五句话:把“红头文件”变成“红彤彤的实绩”,别让“口号”停在“口”上,更不能让“蓝图”停在“图”上。有的同志“口号治村”,今天一个“创新”,明天一个“品牌”,后天一个“示范”,最后“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驻村干部要树牢“实绩论英雄”的导向:搞产业,就看村集体账户上有没有“涨”;搞治理,就看群众安全感有没有“涨”;搞服务,就看群众笑脸有没有“涨”。文件上的“句号”,要到现场去“圈地”;会议上的“逗号”,要到田里去“逗硬”。说到底,群众只认“干”字,不认“喊”字。
第六句话:把“驻村一程”变成“牵挂一生”,别让“人走茶凉”,要让“人走茶香”。有的同志“到期一背包,转身两袖风”,人走了,群众连名字都记不住。驻村干部要把驻村当“结亲”,把群众当“亲戚”,把村里当“故乡”。离村时,最好让群众拉着你的手说:“书记,别走!”而不是背后戳你的背:“可走了!”人走了,还要把“联系卡”留下,把“承诺账”留下,把“产业项目”留下。让群众多年后还念叨:“那年那个书记,真给咱办了实事!”这,才叫驻村干部的最高荣誉。
基层治理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针一线绣花开”;不是“一阵风”,而是“久久为功钉钉子”。驻村干部只有做到“身入”“心入”“情入”,才能把“治理”做成“治愈”,把“驻村”干成“筑村”,把“小村庄”变成“大舞台”,让自己在“泥土味”里成长,让群众在“幸福味”里微笑!(南寨镇人民政府:刘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