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总结不是终结 长效才是关键
时间 :   2025-09-24 17:45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杨勇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作风建设的成效,从来不在“总结报告”的篇幅里,而在“常抓不懈”的坚持中。当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次次交出阶段性答卷,当“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清风正气日益充盈,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总结是对过往的梳理,绝非奋斗的终结。正如治理顽疾需持续用药,破除作风积弊也需久久为功,唯有以“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将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才能让作风建设的“清风”始终吹拂在为民服务的一线。


回望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以来的历程,从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公务接待,到整治“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再到破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隐形变异,学习教育层层深入、成效显著。不少地方通过开展研讨、案例警示、自查自纠,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成为共识,让“求真务实、为民服务”成为自觉。然而,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与反复性,就像田垄里的杂草,稍一松懈便可能“春风吹又生”:有的干部存在“松口气、歇歇脚”的心态,认为“阶段性达标就够了”,对隐形变异的“四风”问题警惕不足;还有的地方满足于“纸面整改”,制度上墙却不上心,规定执行“打折扣、搞变通”。这种“一阵风”式的落实,本质上是对作风建设长期性的误读,更是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曲解。


为何说“总结非终结”?因为作风建设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长跑”。从“不敢腐”到“不能腐”“不想腐”,从外在约束到内在自觉,需要经历漫长的思想淬炼与行为重塑。每一次的总结,都是对过往经验的提炼,更是对未来方向的校准。就像治病不能仅靠“退烧”,更要“固本培元”,作风建设也不能只满足于“阶段性成效”,而要通过持续学习教育,筑牢思想防线、完善制度机制、强化行动自觉。倘若将总结等同于终结,不仅会让前期努力付诸东流,更可能让作风问题卷土重来,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辜负群众的期待。


让学习教育“久久为功”,首先要拧紧“思想开关”,避免“松劲心态”。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一旦思想“缺钙”,行动就容易“偏航”。要把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纳入常态化学习体系,既通过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让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也通过先进事迹弘扬清风正气,让“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观深入人心。不能满足于“学过了”“知道了”,而要通过研讨交流、实践检验等方式,让干部真正学深悟透、入脑入心,从“要我遵守”转变为“我要遵守”,从“被动执行”升级为“主动践行”。唯有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才能不跑偏。


让学习教育“久久为功”,关键要扎紧“制度笼子”,杜绝“纸上谈兵”。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长效的作风建设离不开刚性的制度保障。不少地方在总结学习教育成效时,会出台一系列制度文件,但部分制度存在“照搬照抄”“不切实际”等问题,导致执行中“水土不服”。要以总结为契机,对现有制度进行“回头看”:哪些制度切实有效,需要继续坚持;哪些制度存在漏洞,需要修订完善;哪些制度流于形式,需要重新设计。同时,要强化制度执行的监督问责,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无论涉及到谁、无论情节轻重,都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让制度“长牙”、纪律“带电”。只有让制度从“纸面”落到“地面”,才能为作风建设提供持久动力。


让学习教育“久久为功”,最终要聚焦“为民服务”,防止“脱离群众”。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习教育的成效,不能只看“数据指标”,更要看群众的“满意度”;不能只听“汇报说辞”,更要看“实际变化”。要把学习教育与为民办实事、解难题结合起来,让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群众中。少一些“文山会海”,多一些“田间地头”;少一些“形式检查”,多一些“现场办公”;少一些“表面文章”,多一些“实际成效”。当干部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上,当群众真切感受到作风转变带来的实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休止符。我们不能因为取得阶段性成效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遇到困难挑战而退缩不前。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以“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恒心,持续深化学习教育,不断巩固拓展成效,让清风正气成为常态,让为民服务成为自觉,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作风保障。(从江县庆云镇人民政府:杨勇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