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莫让培训流于形式,让实效成为“训”的底色
时间 :   2025-09-23 18:54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李广丽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干部培训,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关键性工程,旨在为党员干部“充电赋能”,提升其政治素养、理论水平和履职能力。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培训项目却偏离了初衷,陷入了“为训而训”的形式主义窠臼,不仅浪费了宝贵资源,更挫伤了干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必须深刻反思,坚决纠治培训中的形式主义问题,牢牢扭住“实效”这一生命线,真正让每一次培训都成为能力提升的“加油站”和事业发展的“助推器”。


重“形”轻“效”弊病显,培训异化失本真。当前,一些干部培训项目表面热闹,实则效果不彰,其弊病主要体现在:一是内容“空泛化”。培训课程设计与实际工作需求脱节,理论宣讲“高来高走”,政策解读“照本宣科”,缺乏针对性和操作性,如同“隔靴搔痒”,难以解决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真问题”和“新挑战”。二是形式“程式化”。满足于“课堂讲授+结业考试”的传统模式,互动研讨、案例教学、实地调研等实践性环节不足,教学方式单一僵化,导致学员“听得多、思得少、练得缺”,参与感与获得感大打折扣。三是考核“虚化”。培训效果评估往往以出勤率、结业论文或简单测试为主,缺乏对学员知识转化、能力提升和工作改进情况的跟踪问效,使得培训成了“学完即忘、考过就扔”的一次性消费。这种重形式、轻实效的“为训而训”,不仅让培训资源投入产出比低下,更助长了学习上的浮躁之风,与提升干部治理能力和专业本领的目标背道而驰。


精准滴灌解渴需,内容为王夯根基。要让培训真正“解渴”、管用,必须在内容供给上狠下功夫,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首要的是坚持需求导向。培训组织者应深入调研,准确把握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个人成长需求,围绕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和干部能力短板,科学设置培训主题和课程模块,确保培训内容“接地气、有干货”。关键在于强化能力本位。培训内容应聚焦提升干部的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培养战略思维、创新意识、应急处突、群众工作、依法办事等实际工作能力。要大力开发具有现实针对性的案例库,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作为鲜活教材,引导干部在分析研判复杂情境中增长才干。唯有以“内容为王”,使培训课程与时代脉搏同频、与实践发展共振,才能激发干部的学习内生动力,为能力提升奠定坚实根基。


形式创新添活力,学用结合促转化。好的培训内容需要依托有效的形式载体,方能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必须推动教学方式创新。打破“一言堂”的灌输模式,积极探索运用研讨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增加课堂互动和思维碰撞。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线上线下混合式培训,拓展学习的时空边界。重要的是强化实践教学比重。把课堂搬到一线,组织干部到改革发展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进行实地调研、跟班学习、挂职锻炼,在实践熔炉中淬炼真本领。要着力构建学用结合闭环。建立健全训后跟踪机制,通过项目攻关、成果汇报、实践评估等方式,检验学习成果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情况,将培训效果与干部考核评价、选拔使用适度挂钩,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性循环,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训”之意义,在于赋能;“训”之价值,在于实效。扭转干部培训中的形式主义倾向,让其回归提升能力、推动工作的本真,是一项紧迫而重要的任务。莫让培训流于形式,方能使其真正成为锻造堪当民族复兴重任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坚实阶梯,让“训”的底色始终是沉甸甸的“实效”二字。(贵州省从江县往洞镇人民政府:李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