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基层党建 >
基层党建
合规有温度,规范出智慧
时间 :   2025-09-23 17:0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安佰震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四川某公职人员下班后兼职送外卖,引发社会热议。这一现象不仅关乎个体选择,更深层次地触及公职人员身份认知、劳动权利保障及公权力边界等议题。对此,我们必须以辩证全面的视角审视,既要体恤基层干部的现实需求,肯定合规兼职的合理性,更要强化规范管理,防范潜在风险。在规则框架下,探索个人需求与职业规范的有机统一,是当前我们维护公职队伍良好形象、提升治理能力的应有之义。


破除“体面”的刻板认知,合规兼职值得尊重。长久以来,社会对公职人员这一职业,存在某种理想化的期待,甚至附加了“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印象。一旦公职人员从事体力劳动,便会引发“是否体面”“有损形象”的质疑。然而,真正的体面,源于遵纪守法、自食其力,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现行规定明确,公职人员在不利用职务便利、不影响本职工作、事前报备并获批准的前提下,可利用业余时间兼职。报道中的孙先生,正是履行了相应程序,通过合规劳动获取报酬,这不仅是其作为普通劳动者的正当权利,更体现了一种务实自立的精神。我们必须正视,新时代的公职人员,尤其是基层干部,同样面临着房贷、教育、育儿等现实生活压力。在政策允许、单位批准、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通过辛勤劳动改善家庭生活,是合情合理的选择。组织对此类兼职不一概反对,正是对干部现实困境的人文关怀,也是对社会劳动价值的尊重。将公职人员束缚在不切实际的“体面”枷锁中,不仅不公,也可能脱离实际、压抑个体发展。


兼职或可成为“第二课堂”,但需避免本末倒置。对于一些长期在机关工作的干部而言,特别是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三门”干部,社会经验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短板。兼职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可能为干部打开一扇观察民生的“窗”。当公职人员放下身段,走出办公室,化身外卖骑手或网约车司机,亲身体验市场运行的逻辑、感受新就业群体的奔波与辛劳,无疑能让他们对基层群众的真实生活、对社会百态有更真切的感知。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有助于干部跳出文件材料的束缚,更深刻地理解民生痛点、社会需求,从而在回归本职岗位后,提升政策制定的精准度和公共服务的温度。我们鼓励干部拓宽视野、贴近群众,但这应在确保本职工作不受影响、不分散主要精力的前提下进行。若将兼职带来的体验无限拔高,甚至使其成为获取经验的主要途径,则容易模糊主次,本末倒置。组织的重点依然是确保干部在岗尽责,兼职只是在合规前提下对个人劳动权利的保障。


健全管理机制,让“阳光兼职”行稳致远。公职人员兼职之所以引发热议,关键在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关联公权力与公共利益,一旦失管失范,可能滋生廉政风险,影响政府公信力。因此,面对兼职现象,不能简单“一堵了之”,更不能“放任自流”,而是要以治理的智慧,在“放活”与“管好”之间找准平衡点,构建一套既有约束力又具温度的机制。这要求各级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要明晰底线、完善规范。细化兼职范围、时间、程序及负面清单,将模糊要求拆解成可执行的步骤,确保干部知晓“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推行“事前报备、事中监督、事后核查”的全链条管理,让兼职行为全流程在阳光下运行。另一方面,要强化监督、严格问责。加强动态评估和抽查核查,警惕利用职权影响力进行兼职谋利、或因兼职影响本职工作等违规行为。畅通外部监督渠道,对触碰纪律红线的行为坚决查处,形成震慑。(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明集乡人民政府:安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