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干部考察材料需“见字如面”
时间 :   2025-11-07 15:3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王德扬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干部考察材料是选人用人的“桥梁”,一头连着组织对干部的精准识别,一头关联着干部成长的正确导向,其质量影响了选人用人的精准度与公信力。一份优质的考察材料,不应是套话连篇的“模板文”,而是能勾勒干部真实模样、展现干部特质的“写实卷”,唯有做到“见字如面”,才能为选准用好新时代好干部筑牢基础。


当下,多数考察材料能秉持客观真实的原则,但仍有部分材料存在“失真走样”的问题。有的通篇复制粘贴,用“工作认真、作风扎实”等通用表述掩盖干部个性,产生“千人一面”的现象;有的内容则是“撒胡椒面”,看似面面俱到,实则无逻辑、无重点,分不清干部实绩主次;有的甚至前后矛盾,优点与不足表述冲突,让人难以把握干部真实情况。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考察过程中“取材不深”与“用料不当”,若不及时纠正,不仅无法为干部画出“立体像”,还可能误导选人用人决策,影响干部队伍建设质效。


要让考察材料“见字如面”,首先要在“取材”上下足功夫。考察不能只停留在翻阅述职报告、听取工作汇报的纸面环节,要走进干部工作的“主战场”,用一线视角捕捉干部真实信息。要围绕德、能、勤、绩、廉五个核心维度,结合干部岗位特点、具体工作与成长经历,对干部作出综合性考察判断,既要看民主推荐、测评的集体意见,也要听个别谈话、群众走访中的真实声音。唯有这样“沉浸式”的考察,才能从谈吐中察个性、从实绩中看能力、从口碑中辨作风,全面掌握干部的本质特点与真实素养。


取材之后,更要在“用料”上做好“细文章”。考察材料不是考察组个人的随笔,而是集体研究、反复斟酌的“共同认识”。考察组成员要坐下来逐条梳理素材,既要避免“听风是雨”,把个别反馈当全部情况,也不能走“非好即坏”的极端,用单一表现否定干部整体表现。既要防止“张冠李戴”,混淆不同干部的实绩,也不能“笔下生花”,用修饰性语言夸大或掩盖事实。要结合拟任岗位需求,看干部特质是否与岗位所需匹配,技术岗位应侧重考察专业能力,管理岗位应重点关注统筹协调水平。定义干部不足时既不回避缺点,也不刻意放大。表述时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用数据说话、用事实佐证,让每一句话都经得起推敲,实现“见字如面”的效果,真正做到翻开考察材料就能将干部的真实形象跃然纸上。(海阳市委组织部:王德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