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视觉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基层政府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其大门的开放程度关系着干群关系的亲疏远近。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多地乡镇政府通过设置道闸、岗亭、专职门卫等方式,将群众挡在“门”外,“联系对接人—说明来意—出示证件—登记备案”的繁琐流程,让办事群众直呼“找政府办件事,先被大门‘拦一拦’”。这种“门槛式管理”看似为了规避安全风险、减少办公干扰,实则在无形中阻断了民意传递的通道,让政府与群众之间隔起了一道“心理墙”。事实证明,“门难进”挡住的是一时的“麻烦”,错失的却是最宝贵的“民意”。
“开门怕乱、关门怕怨”是不少基层政府在院落管理中陷入两难的理由,细究之下,这一理由既不合理,也不符合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从群众的视角看,“进政府大院比走亲戚还难”并非夸张之词。有人为办一项手续跑三四趟,仅在门口登记、等待就耗去大量时间;更有群众反映,到乡镇政府办事第一步就得在值班室“过五关”,详细说明找哪位干部、办什么事,当场打电话让对方确认,身份证、工作证等证件缺一不可,一旦对接人外出或临时有事,只能“吃闭门羹”。这种“层层设防”的流程,让本怀着期待来求助的群众,先感受到了强烈的“距离感”。而从基层干部的角度,他们的担忧看似有“依据”——“政府机关是国家行政场所,安全管理有硬要求,万一让不法分子混入,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闲杂人员进入会干扰正常办公秩序”。但这种将“安全”与“服务”、“管理”与“开放”对立起来的思维,本质上是治理能力不足的体现,更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偏离。
半月谈记者的暗访经历,更直观地暴露了“门难进”问题的普遍性与尖锐性。在东部某市一镇政府,大门处的道闸与《人员进出须知》格外醒目,机关人员凭卡通行,外来办事者需持介绍信、身份证等登记,经同意后方可进入,节假日及非工作时间则对非机关人员“一刀切”禁止。记者尝试联系镇领导采访,被门卫当场拒绝;致电办公室协调,仍未获准;按指引到信访接待中心申请进入,依旧无果。无独有偶,长三角某市部分乡镇也存在类似情况,记者以普通群众身份询问“无办事需求能否进院”,得到的回应均是“政府大院不是公园,没事别逛”,并被引导至信访或便民窗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记者亮明身份反馈问题后,涉事乡镇均承诺整改,包括加强门卫服务培训、优化来访流程等。这一细节充分说明,“门难进”并非无解的难题,关键在于基层政府是否真正重视群众诉求,是否愿意放下“怕麻烦”的顾虑,主动拆除挡在干群之间的“有形门”与“无形墙”。
事实上,基层干部担心的“开门失序”,在实践中已被证明是多余的担忧。半月谈记者在江苏泰兴市宣堡镇、靖江市孤山镇走访时看到,两地政府大院对群众完全开放,群众可直接到对应部门办事,不仅未出现任何办公秩序混乱的情况,反而因“无障碍接触”收获了大量好评。尤其在农忙季节,这些乡镇主动敞开大院,将整洁的院坝腾出来给农户晒粮——金黄的稻谷铺在政府院内,晒的是粮食,暖的是民心。农户在晒粮过程中,与干部自然交流,干部也借此摸清了农户的需求、拉近了与群众的心理距离。这种“开门办公”的实践,打破了“一关了之”的惰性思维,生动证明了服务与秩序完全可以兼顾,“敞开门”不仅不会带来混乱,反而能让政府服务更接地气、更得民心。
近年来,全国多地政府大院开放的探索,进一步印证了“敞开门”的受欢迎程度,也为破解“门难进”问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江苏扬州市政府每逢国庆等节假日,会向游客开放内部餐饮资源与免费停车场,既缓解了节假日景区周边的交通与餐饮压力,服务了市民与游客,也展现了政府开放、亲民的姿态;安徽六安市舒城县政府大院则彻底取消门禁,群众可随意进出,停车也不收费,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为“比自家小区还方便的大院”。舒城县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官方媒体采访时的话颇具代表性:政府大院本就是用公共资源建的,服务群众是本分,实际情况是“看稀奇”的人很少,根本不影响办公。这些案例用事实说明,政府大院的“开放”不是负担,而是服务群众的延伸;不是风险,而是赢得民心的契机。
或许有人会说,有信访接待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就够了,大院开不开无所谓。但群众的真实感受却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不少群众表示,乡镇政府大院是服务群众的“核心阵地”,特殊门槛不应随意设置。有些复杂问题需要直接向主要领导反映,有些诉求需要与相关部门当面沟通,“门难进”直接导致“人难找、事难办”,反而让本可及时化解的矛盾积压,无形中拉大了干群距离。正如一位村民所说:“找干部办事,见不着面、说不上话,心里总觉得不踏实。”这种“不踏实”,本质上是群众对政府信任度的降低,是民意与政府之间出现的“断层”。群众自由进出政府大院本质上是为人民服务理念的体现,对群众而言,这不仅是办事便利,更是心理上的认同感。
破解“门难进”问题,关键在于基层政府要跳出“防麻烦”的思维定式,回归“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其一,拆除“心理围墙”是前提。政府大院的“门”,首先应是“心门”,只有当政府以开放、坦诚的姿态接纳群众,群众才能感受到诚意,干群关系才能从“有距离”变为“心贴心”。其二,强化服务意识是核心。政府大院的空间资源、设施资源,本就属于公共资源,理应服务于民。无论是为群众提供避暑躲雨的临时场所,还是开放停车场方便群众停车,这些看似细微的举措,都是服务群众的具体体现。其三,畅通民意渠道是关键。让群众能直接走进大院、找到干部、反映诉求,既能让政策制定与落地更贴合群众实际需求,也能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其四,接受群众监督是保障。“随时可看、随时可提意见”的日常监督,比信访举报等正式渠道更直接、更持久,能推动基层治理更透明、更高效,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基层政府的大门从来不是隔绝群众的“屏障”,而是连接民心的“桥梁”,“门难进”看似挡住“麻烦”实则错失“民意”。清除“门难进”的阻碍,看似少了一道“安全防线”,实则多了一条“民意通道”;看似增加了一些“管理成本”,实则收获了沉甸甸的“民心”。对基层政府而言,敞开大门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根本之策”。唯有让群众进得来、找得到人、办得成事,才能真正赢得民心,让基层治理的根基如磐石般牢固,让党的群众路线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泸县财政局:杨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