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湖北聚才引智打造科创高地》,讲述了一个关于“融合”的故事:湖北通过“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打通“院校企”人才交流渠道,推动科技、教育、产业、人才“四链融合”,让原本各自为战的创新要素流动起来,汇聚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
这不仅是湖北的探索,更是一道时代命题的生动作答:在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今天,如何让人才、科技、产业、教育真正“融合”在一起?答案或许就藏在“流动”二字之中——唯有让人才“动”起来,创新才能“活”起来,发展才能“快”起来。
现实中,我们常看到两种“脱节”:一边是高校研究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一边是企业技术攻关缺人缺智,举步维艰。湖北的破题之道,正是推动人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这种融合,既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学校而言,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能够更好地把握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等方面有的放矢,提升办学质量。高校教师可以到企业参与研发,将实践经验融入教学,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高科技人才。而企业,作为科教进步的直接获益者,通过与高校合作,能够获得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创新服务支持,为自身储备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
文章报道:目前,湖北全省已有545家新型研发机构吸引院士专家超200人,孵化科技企业超1000家。这喜人数据的背后正是人才在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奔赴:高校教师走进车间,将企业难题带回课堂;工程师走进实验室,把前沿技术带回生产线。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交融,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实现了“1+1>2”的化学反应。
该模式不仅压缩了从研发到生产的周期,让科技创新不再是“闭门造车”,更是一种而是“靶向攻关”,让创新不再是某个企业的“私产”,而是整个产业链的“公器”。在湖北这片创新热土上,高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而是前沿技术的策源地;企业不再是被动等待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出击的创新主体;人才也不再是被体制束缚的“孤岛”,而是自由流动、价值倍增的资源。
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重大科技突破,都伴随着创新组织方式的变革。从个体研究到协同攻关,从论文导向到市场导向,融合的深度,决定创新的高度。湖北的实践启示我们:真正的融合,不是把人“绑”在某个单位,而是让人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流动、成长、创造价值。只有这样,创新的火种才能在流动中点燃。
如今,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在荆楚大地深度融合,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壮丽图景正徐徐展开。湖北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我们期待的,不只是一个地区的崛起,更是这种“双向奔赴、四链融合”的理念,能在更多地方生根发芽,让人才之“流”汇入创新之“海”,汇聚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河北省辛集市:温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