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思想政治工作既要“润物无声”更要“掷地有声”
时间 :   2025-10-10 19:1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宋磊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下称《条例》)正式印发,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让思想政治工作持续焕发生机?关键在于把握好“润物无声”与“掷地有声”的辩证统一。既要如春雨般润物无声、浸润人心,又要似金石般掷地有声、导向鲜明,二者相辅相成、同向发力,才能让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更加蓬勃、引领力更加深远。


“润物无声”,让思想扎根生活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曾用“盐溶于水”妙喻思想政治工作:“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细雨润心、久久为功的韧劲,这也是我们党百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鲜明标识。无论是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中,通过劳动实践凝聚奋斗共识;还是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大讨论”,以思想交锋破除观念桎梏;抑或是新时代“时代楷模”“道德模范”评选,以凡人善举传递价值导向,都是以贴近群众、融入生活的方式,让主流价值无处不在。《条例》强调要“区分不同对象”“采取个性化方式”,正是要对“大水漫灌”说不,向“精准滴灌”发力。面对Z世代青年“数字原住民”,我们需要用微宣讲讲透政策、以短视频解码理论,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文件柜”走向“朋友圈”,从“会场”走进“心场”;面对基层群众,要多讲乡音土语、多举身边案例、多办文化活动,让大道理变成家常话。唯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炕头、地头、心头,才能实现从入眼入耳到入脑入心的转变。


“掷地有声”,让真理廓清思想迷雾。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思想政治工作绝非仅靠温情脉脉就能完成使命,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掷地有声。《条例》明确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坚持党的领导、实现党的主张、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的重要保证”,必须“把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根本任务。这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做“好好先生”,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理直气壮地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清晰无误地阐释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有力地批驳各种错误思潮和模糊认识。它要求我们的宣传引导要有力度、有锋芒,能够清晰划定是非界限,明确倡导什么、反对什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不迷失方向、不流于形式,真正起到黄钟大吕一锤定音的作用,以强有力的理论武装和思想引领,廓清迷雾、正本清源。


“刚柔并济”,以融合激活工作质效。“润物无声”与“掷地有声”并非相互割裂,而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无声”是方法、是过程,讲究的是策略和艺术,追求的是效果的深入持久;“有声”是原则、是立场,彰显的是勇气和担当,确保的是目标的清晰坚定。缺乏“无声”的细致入微,“有声”可能变成生硬的说教,难以入脑入心;缺乏“有声”的鲜明坚定,“无声”则可能迷失方向,甚至陷入“庸俗化”“娱乐化”的误区。唯有二者协同发力,才能让“润物无声”的滋养生长出“掷地有声”的力量。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既要以“润物无声”的耐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主流价值,筑牢意识形态安全防线;更要以“掷地有声”的担当,将思想伟力转化为攻坚克难的行动力,在乡村振兴、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等实践中激发奋斗热情。如此,才能筑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汇聚起最深厚的思想共识与实践伟力。(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委组织部: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