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以青春之力激活县域非遗的“活态传承”
时间 :   2025-10-10 17:19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许芯茹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非遗传承的核心在人,关键在青年。从江县坐拥侗绣、瑶浴、侗族大歌等丰富非遗资源,如何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共青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不可或缺。青年与非遗的碰撞,既是文化传承的“接力跑”,更是县域发展的“新引擎”,其背后蕴含的工作逻辑值得深入探析。


青年思维为非遗传承注入“创新基因”。传统非遗的生命力在于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而青年群体天然具备的跨界视野和创意能力,正是打破非遗传承壁垒的关键。从将侗绣技艺融入冰箱贴等文创产品的90后姑娘石贤,到以“现代+非遗+民宿”模式搭建文化体验平台的杨光倩,从江青年用年轻化表达让非遗走出“深闺”。团组织的工作要义,在于搭建创意转化平台,鼓励青年将现代设计、数字技术与非遗元素结合,推动非遗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消费”转变,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组织赋能为青年参与提供“成长阶梯”。青年参与非遗传承既需热情驱动,更需机制保障。从江生态文化社建立300人次志愿者团队、开展45场公益培训的实践表明,系统化的组织培育能让青年传承力量持续壮大。团组织应构建“培育+实践+激励”的全链条体系:通过“非遗导师帮带制”链接传承人资源,借助“青年工坊”提供实践阵地,依托典型选树激发参与热情,让青年在非遗传承中实现个人成长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数字载体为文化传播搭建“云端桥梁”。在流量时代,青年既是数字原住民,也是文化传播的天然主力。从非遗直播间上线50种产品,到计划将民族文化融入直播内容的电商探索,数字技术为从江非遗开辟了广阔传播空间。团组织需善用青年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引导青年打造非遗主题短视频、直播专场等内容,让侗歌飘过山川,让侗绣走向全国,使非遗传承在数字时代形成“青年传播、大众认同、市场回流”的良性循环。


非遗传承的青春答卷,写在一针一线的坚守中,更写在创新求变的实践里。团组织唯有精准对接青年创意与非遗需求,才能让青春力量成为从江非遗“活态传承”的不竭动力。(共青团从江县委员会:许芯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