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驻村干部当做百姓期盼的“及时雨”
时间 :   2025-10-09 18:1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岳彩涛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驻村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第一线的关键性力量,肩负着组织的重托,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驻村工作成效如何,关键不在于开了多少会、填了多少表,而在于能否像“及时雨”一样,让百姓急时能解渴,盼处能润苗。因此,驻村干部必须敏锐洞察百姓需求,真正成为解民忧、促发展的“及时雨”。


练就“接地气”的真本领,摸准群众需求。 精准识别群众需求是开展帮扶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对村情民情若明若暗,帮扶工作就会无的放矢,甚至出现“干部拼命干、群众不买账”的尴尬局面。要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进行“常态化走访”,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蹲点解剖”,尤其要对贫困户、致富带头人、老党员等关键群体进行重点访谈,建立详实的“民情档案”。要创新沟通方式,除了个别交谈,更要善于召开“板凳会”“院坝会”,在轻松氛围中鼓励群众打开“话匣子”,说出内心话,同时,灵活运用村民微信群等线上平台,打造“不下线的民意收集站”。对收集到的问题和建议,要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对群众反映问题的处理进度和结果,要通过村务公开栏、广播等方式及时“回音”,让群众感受到被重视,从而愿意讲真话、献实策。


做好“精准化”的传导者,确保政策落地。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破解“最后一公里”的堵点,才能让好政策从文件走到群众身边。要做好“方言版”翻译解读,用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土方言”,结合本村具体案例,将政策讲清楚、说明白。要主动帮助符合条件的农民群众准备申请材料,尤其要关注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代办”等服务,变“人找政策”为“政策找人”。在遵循政策大方向的前提下,要积极向派出单位和上级部门反映本地特殊情况和实际困难,争取优惠条件,对政策落实后的效果要进行持续跟踪评估,了解政策是否真正惠及于民。


聚焦“可持续”的致富业,培育内生动力。激发内生动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简单的送钱送物、实施几个短期项目只能解一时之渴,培育“造血”功能才是长远之计。要深入分析本村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市场前景,协助村里制定“一村一品”,积极引进适宜的新品种、新技术,并积极通过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将农户更紧密地嵌入产业链。要重点发现和培养本土的种植能手、养殖大户、电商达人等“土专家”“田秀才”,积极吸引有情怀、有能力的本土大学生、外出务工青年“回流”创业,发挥其传帮带作用带动共富。要致力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帮助村“两委”盘活闲置资产、资源,探索集体经济有效路径,让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打造一个“带不走的工作队”。


“及时雨”是时代赋予驻村干部的鲜明角色定位,每一位驻村干部都应以此自勉,真正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下一场百姓认可、成效持久的“甘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磅礴力量。(阳谷县委组织部:岳彩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