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伴随数字化浪潮成长的一代,年轻干部既怀揣“敢为天下先”的闯劲,又手握“技术赋能”的钥匙。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堵点、发展中的难点,唯有将创新思维融入实践肌理,才能让“金点子”转化为破解难题的“金钥匙”,在新时代的考卷上书写实干答卷。
技术赋能是年轻干部破解难题的鲜明优势。数字化改革浪潮中,年轻干部熟悉的大数据、区块链等工具,正成为重塑治理模式的“新引擎”。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中,以“85后”“90后”为主力的青年公务员团队,凭借对数字技术的敏锐感知,创新搭建“政务服务网”与“浙里办”APP,将1200余项高频事项纳入“一网通办”。他们牵头打通23个部门的数据壁垒,实现身份证、不动产证等电子证照跨领域复用,使群众办事平均跑动次数从3.4次降至0.7次,“零跑腿”事项占比超70%。雄安新区智能城市建设中,“95后”技术干部团队更是攻克区块链政务协同难题,用代码搭建起跨部门数据共享的“数字桥梁”,让企业注册、项目审批等流程提速60%以上。这些全国瞩目的实践印证:年轻干部的技术敏感度,正让治理精度与服务效率实现质的飞跃。
打破思维定势是创新破局的核心关键。基层工作中,“路径依赖”往往是发展的桎梏,而年轻干部敢于以新视角破解老问题。广西“硕士村官”杨宁扎根苗寨六年,面对“传统种植效益低、村民脱贫无门”的困境,打破“靠天吃饭”的惯性思维,带领村民试种紫黑香糯、高山泉水米等特色作物。她创新采用“合作社+农户+电商”模式,不仅让产品直供一线城市商超,更通过短视频平台讲好“苗寨农耕故事”,使全村贫困发生率从60%降至零。四川绵竹“90后”村书记王宇则将商业思维融入乡村振兴,把5・12地震后废弃的荒谷,改造为年接待10万人次的“龙门之巅溯溪营地”。他通过“院坝协商”集众智、“保底租金+分成”联农户的创新机制,让闲置资源变增收资产,带动35名村民稳定就业。这些广为人知的案例证明:跳出思维窠臼,才能让发展难题迎刃而解。
务实担当是创新落地的根本保障。创新绝非纸上谈兵,需在实践中攻坚克难,年轻干部用“钉钉子”精神让理想照进现实。西南油气田“90后”技术干部杨淮,面对输气站场依赖进口密封圈、成本高昂的难题,牵头组建青年攻坚组,扎根现场18个月反复试验,成功研制国产GD快开盲板密封圈。这项创新不仅打破进口依赖,更实现采购成本与供货周期“双降80%”,已在全国多个油气田推广应用。王宇在推动乡村振兴时,同样遭遇“村民不懂运营、物流成本高”的阻碍,他随即组建“技术帮扶队”培训本土主播,又以村集体名义与快递公司签约降低运费,最终让玄郎村的蜂蜜、菌菇等特产年销售额突破百万元,带动3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这些实践深刻诠释:年轻干部的创新既要“敢想敢干”,更要“善作善成”。
新时代赋予年轻干部新使命,创新是底色,实干是底气。从浙江政务改革的数字突破到苗寨脱贫的产业创新,从雄安新城的技术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模式重塑,年轻干部正以技术为翼、以思维为锋、以担当为基,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展现青春力量。当创新思维融入每一次调研、每一项决策、每一轮攻坚,青春答卷必将写满群众的获得感与幸福感。(青岛莱西市院上镇人民政府:江文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