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走访基层,常看到一些年轻朋友在繁忙工作之余,仍能静下心来翻几页书、记几行笔记。这种不声不响的学习劲头,看似平常,却是青年干部成长路上最实在的积累。在节奏快、任务重的当下,能保持学习的自觉与热忱,显得尤为可贵。
学习这件事,从来不是摆给谁看的门面。有的同志桌上垒着厚厚一摞书,里头却少有翻动的痕迹;有的培训笔记记得密密麻麻,回头问却讲不出个子丑寅卯。这种“表演式”学习,骗得了旁人骗不了自己,更骗不了工作实际的需要。真学问都是悄无声息攒下来的,今天读透一份政策文件,明天吃透一条基层经验,看似零敲碎打,日子久了就能织成知识网。学习最怕“雨过地皮湿”,看似学了不少,实则入脑入心不多。青年干部时间紧、任务重,更要讲究学习方法,不能贪多求全,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把每一个知识点吃透、用好。
青年人的学习贵在“对症下药”。缺什么补什么,什么急就先学什么。搞乡村振兴的,不妨多钻钻产业发展的门道,看看别人怎么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做群众工作的,
得多练练方言土话,学学怎么和老乡坐在一条板凳上说话。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不如走到田埂上问需求。带着具体问题去学,捧着鲜活案例去悟,这样的知识才扎得下根、发得了芽。现在有些年轻干部总抱怨工作忙、没时间学,其实学习未必非要正襟危坐读大部头。饭后睡前翻几页书,下村调研多问几句,开会讨论多记几条,都是学习。重要的是保持“知识饥饿感”,经常觉得自己这里不懂、那里不足,才有学习的动力。
自身建设不是空口号,它就藏在日常的细枝末节里。能沉住气听完老乡的牢骚话,能静下心梳理手头的琐碎事,能弯下腰请教老同志的经验谈——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功夫,恰恰是最管用的“建设”。青年人的优势是脑子活、手脚勤,但若没有持续学习的自觉,再好的苗子也难长得壮实。自身建设还包括意志品格的磨练。年轻人难免遇到挫折,工作推不动、群众不理解、领导批评,都是常有事。关键是在挫折中学会反思,在困难中保持韧性。每一次跌倒又爬起,都是成长的阶梯。
现在有些年轻干部容易焦虑,看到别人提拔了、表彰了,就沉不住气。其实成长有自己的节奏,有的人走得快些,有的人积累得厚些,都很正常。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定力,不因外界干扰而打乱步伐。组织给平台、领导给机会,最终还得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去踩实。少些急功近利的焦虑,多些滴水穿石的耐心,把学习当成吃饭睡觉一样的日常,日子久了,自然会显出不一样的气象。
学习和成长,从来不是一条直线,而是螺旋上升的过程。今天看不懂的政策,明天经过实践可能就豁然开朗;眼下解决不了的难题,过段时间换种思路或许就迎刃而解。青年干部正处于积累沉淀的黄金期,更要珍惜时光,把基础打牢、把本领练好。当我们把学习变成习惯,把实践当作课堂,就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这才是青年干部最该有的样子,也是最扎实的成长之路。(阳谷县委组织部组织三科:白云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