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狠刹“打卡式”调研歪风
时间 :   2025-09-30 17:3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郑勇钢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近日,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2021年至2023年,刘星泰在牵头推进海南省重点民生工程项目中,无视有关规定要求,3年内仅2次顺道前往现场调研,每次停留不足半小时,并安排拍照“打卡”。(9月23日  南方都市报)


关于调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关键是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避免浮在表面、流于形式。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经常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近的远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干部群众表扬和批评都要听,真正把情况摸实摸透。”这为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下沉一线调查研究指明了方向。然而现实中,部分党员干部却将其异化为“打卡”作秀,在姿态上“身至心不至”,满足于“材料堆里找数据、汇报声中听成绩、展板面前看亮点”;在方法上“顾形不顾实”,热衷于短平快的“显绩”打造,对深层矛盾蜻蜓点水,严重背离调查研究初衷。


“打卡式”调研并不少见,特征也很明显。其一,“马不停蹄赶场子”。调研本是一项需要沉下心来的扎实工作,讲究深入现场、全面掌握情况。而“打卡式”调研却把重点放在“赶路”上,一天辗转数个甚至十几个点位,看似行程紧凑、颇为辛苦,实则大量时间耗费在路途之中,真正用于了解情况、分析问题的时间寥寥无几。其二,“拍照留痕不能少”。调研的常规动作本应包括实地走访、查阅资料、座谈交流等,但在“打卡式”调研中,“拍照留痕”却成了关键环节,有时甚至还要配合宣传报道、营造声势。其三,“蜻蜓点水不深入”。“打卡式”调研本质上是以调研为名的“到此一游”。因为行程匆忙,调研往往流于表面,难以深入细节、剖析问题。不仅做不到“解剖麻雀”,甚至连调研点的基本情况都未能掌握清楚,更谈不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必须充分运用的方法论。它犹如一面镜子,在映照出干事者担当底色的同时,也暴露出敷衍者的“表演姿态”。如此“打卡式”调研,既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徒增基层负担,未解决实际问题,也破坏了党委政府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群众看到的不是真心实意的关心,而是一场敷衍了事的“走秀”。这样的“调演”,只有危害,毫无益处。


狠刹“打卡式”调研歪风,核心是破除形式主义,倡导务实作风。首先,“脚步要轻”。大力推行“四不两直”,在形式上轻车简从,不搞层层陪同,不搞“大水漫灌”,不打乱基层正常工作,不给群众添麻烦,坚决杜绝“出门一车子,开会一屋子”的调研。


其次,“脚印要深”。调研的深度决定成果的厚度。毛主席在寻乌调查时,不仅与各阶层群众深入交谈,还亲自核算商铺账本,最终形成8万字的调查报告。这种“解剖麻雀”式的调研,展现的是对复杂现实的敬畏。党员干部要秉持眼睛向下的决心和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沉到一线、扎进现场,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蹲下去看蚂蚁”的钻劲,听真声音、摸真诉求。


最后,“脚法要实”。调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要做到“问题实”,带着真问题去,聚焦改革发展中的难点、痛点、堵点,以及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问题;做到“过程实”,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既报喜也报忧,全面客观地收集和反映情况;做到“成果实”,建立健全调研成果转化运用机制,加强跟踪问效,确保好的建议能转化为具体的政策举措,切实推动问题解决。(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委组织部:郑勇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