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元的矿泉水,3块钱的雪碧……近日,不少游客被河南一些景区物价给惊到了,直呼太良心。(2025年10月3日央视)
近日,河南多地景区因“接地气”的物价频频登上热搜,让纷至沓来的游客直呼“太良心”。央视报道中,万岁山景区内7元的雨衣,比景区外同款还低3元;老君山连续多年推出的“一元午餐”,更是凭借煮玉米、鸡蛋、红薯等管饱的品类,成为国庆假期里最打动游客的“暖心标签”。
河南景区的“低价操作”,看似是“赔本买卖”,要投入人力、物力维持低价供给,甚至可能短期亏损,但实则是算透了旅游经济的“长远账”。发展旅游从不是“一锤子买卖”,当地政府和景区跳出“急功近利”的思维,主动放下“身价”:用平民物价降低游客消费门槛,用“管饱午餐”传递服务温度,看似“吃亏”,却换来了游客的口碑爆棚和媒体的自发传播。这种“先付出再收获”的思路,让游客愿意留下来、多消费,地方经济反而能通过餐饮、住宿、文创等其他消费实现增收,真正做到了“以小投入撬动大市场”。
反观全国部分景区,国庆期间仍陷在“高价怪圈”:门票翻倍、酒店溢价、土特产漫天要价,服务却跟不上需求。看似赚了“眼前钱”,却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节后满是吐槽,久而久之,再好的景点也会失去吸引力。旅游经济的核心是“留客”,留客的关键是“走心”,河南景区的成功,不在于投入了多少资金,而在于守住了“服务游客”的初心,把“奉献意识”融入发展规划,用实实在在的惠民举措,让游客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
如今,老君山“一元午餐”连续多年登上党报,河南景区的“良心物价”成了全国标杆。这不仅是旅游服务的示范,更是发展理念的启示:做旅游经济,要有“放长线钓大鱼”的眼光,少算“短期盈利账”,多算“口碑长远账”。当更多景区能像河南这样,把游客需求放在首位,用“平民价”暖人心,用“真服务”赢信任,才能真正打造出有竞争力、有生命力的旅游品牌,让假日经济真正成为带动地方发展的“长青产业”。(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