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性是一个政党的本性,是无数共产党员在各个时期英勇奋斗、开拓进取的实践成果与升华。标准虽固定,却在各个时期有其鲜明的时代性与特征性。因此,党性标准有其根本性,但其内容并非一成不变,它彰显的不仅是一种气魄,更是正视自身的一种要求。对党性标准的追求,是不断学习思考、时常实践感悟的过程。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勤问党性、善问党性,在时代进步、形势发展中思考和实践,在与时俱进中把握住党性标准与内涵,增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只有常常为思想“掸灰”、为精神“补钙”,才能在扪心自问、自我审问中真正让党性标准地位稳固不动摇,将其根本传承下去、其内容落实下去。
先问是非,答曰“实”字为头,去伪存真。组工干部是“管党员的党员、管干部的干部、管人才的人才”,由于其岗位的特殊性,总会被人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期望决定高度,这时组工干部更要坚决杜绝重“痕”重“量”的形式主义,真正为基层纾难解困,为人民赋心,为发展赋能。
“实”即“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要求组工干部争做“候鸟式干部”,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接地气通人气,从本职工作干起,不“耍嘴皮子”,不“搞花架子”,将小事做实、把实事做好,更要以“不用扬鞭自奋蹄”的责任意识,在“实干”上下功夫,在“减负”上做文章,冲“难区”过“盲关”,敢闯敢干,不断焕发改革创新“试验田”和“示范点”的生机与活力。“实”即“利万物而不争”“乱云飞渡仍从容”,要求组工干部甘为人梯、敢为绿叶,正确对待名利得失,不为名所惑、不为欲所虏,在与其他党员干部和群众打交道时更要放低姿态,不忘乎所以、不盛气凌人,坚决克服特权思想,拉进与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距离。“良田万顷,日食一升;广厦千间,夜眠八尺。”要知足常乐、
耐住清苦,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不逾越党纪党规、法律法规的“红线”,不打破组织工作程序、标准的“底线”,绝不为戴着亲情面具的谋私者“开绿灯”,任何时候都要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必问利害,答曰“民”字当要,初心不改。“俯首甘为孺子牛”。组工干部在锤炼党性的过程中,一定要找准利民之方向,“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在倾听民声、体察民情中感受“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
“民”即“因人民而生,为人民而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时刻将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才能厚植讲党性的根基。因此,组工干部要坚持组织工作政治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弘扬“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始终站在群众身边、植根群众之中、心系群众所需,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服务民生等方面积极作为,守好江山,更守好人民的心。“民”即“聚人民之力,拜人民为师”。“好措施、好办法哪里来?答案是从群众中来”,组工干部要多依靠群众的智慧与力量,在选拔、考核、监督干部时,要结合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常俯下身子倾听了解干部的口碑与政绩;在大抓基层党建、推动乡村振兴时,要广开言路,聚焦主责主业,立足工作实际,将群众不满意、有意见的问题作为改进工作的突破口,对照群众口碑检验得失、修正偏差,真正在服务群众、服务大局中彰显组工干部的使命担当。
多问深浅,答曰“为”字收尾,向下扎根。“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组工干部作为干部队伍中的“排头兵”,更要“咬定青山不放松”,紧跟需要抓学习,紧盯目标抓落实,做到心中有使命,脑中有思路,行动有实效。
“为”即“愿为”,“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组工干部要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学习、勤于总结,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推动各项工作落地生根,不负组织信任、常怀感恩之心,以始终不变的热度提升组织工作的高度。要强化理论知识的学习,认真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时刻紧绷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根弦,自觉在工作实践中锤炼党性,胸怀党的事业、坚守党的宗旨,让“讲政治”成为融入自身最牢固的忠诚底色。“为”即“能为”,“实干为本,创新为要”,组工干部要提高工作落实水平,善用“笔杆子”,多用“脑瓜子”,既注重专业知识与社会知识的有机结合,在党组织换届、党员集中教育等专项任务重筑牢业务根本,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干部选拔任用考察等重点任务中增强本领,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巧用信息工具提高工作效率,更能在关键时刻“冲上去”“顶得住”,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不断适应工作中的需求与挑战,真正成为组织工作的“多面手”,当好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精兵。(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委组织部: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