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会因身体、年龄或岗位调整等原因,在临退休前被免去领导职务,保留相应待遇,从“一线”退为“二线”。这一正常的人事调整常伴随思想波动和工作惰性,若缺乏正确引导和有效机制,这些干部极易陷入“半退半休”“名到人不到”的状态。
必须明确,“职务下线”是规律的必然、制度的安排导致的“不得已”“不得不”,体现的是党的事业薪火相传、新老交替的自然过程。但现实中,少数干部误将“下线”视为“躺平”的借口,尤其在换届年后,“歇一歇无妨”“让年轻人干”等消极声音会更加普遍,不仅影响整个队伍士气,更可能造成工作“断线”、职责“断档”。要真正用好这批“经验富矿”,绝非简单的“管起来”,而是深度的“用起来”。
转变思想,化“要我干”为“我要干”。退出领导实职,难免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若单位再视其为“闲人”“负担”,更会加剧“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态。面对职务变化,既需干部自身调整心态、不忘初心,破除“过关”“摆烂”等思想,树立多为后来人留“遗产”、不给自己留“遗憾”的使命感,以新方式、新起点站好退休前的“最后一班岗”。又需单位打破固有认知,不能故意将其放到“冷板凳”上,可邀请其继续参与重点项目攻坚、复杂矛盾调解等工作,发挥“稳定器”和“智慧库”作用,提供“过来人”思路;通过案例教学、项目辅导等方式,助力年轻干部“加速跑”“少踩坑”。唯有让这些干部与单位正确看待“职务下线”,才能真正实现“退而有为”“退而善为”。
健全制度,变“催着干”为“争着干”。缺乏健全机制是导致这些干部参与动力不足、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重要原因。如果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没区别,自然容易滋生消极情绪、助长“佛系”心态。要扭转这一局面,必须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应完善差异化考核办法,突出实绩和贡献导向,避免“一把尺子量到底”。明确职责清单和工作边界,制定清晰的工作细则,既防止责任虚化、避免事务打杂,也杜绝“协助变虚职”,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任务清晰可行。完善激励制度,鼓励这些干部在工作中积极发挥榜样作用,通过表彰、通报等方式增强其荣誉感和获得感,真正让实干者得认可、有为者得尊重,形成“争着干、比着干”的良好氛围。
严管厚爱,从“不想干”到“我愿干”。对待“职务下线”的干部,既不能放任自流、管理松散,也不可一味强调使用、忽视关怀。要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既要严格执行考勤、汇报、述职等基本管理制度,照常落实考核考评和工作督查,对作风涣散、履职不力的及时提醒纠正。又要加强组织关怀,充分考虑身体、家庭等影响因素,在工作上大力支持、生活上及时帮助,消除其后顾之忧。通过经常性的谈心谈话、正向交流引导,鼓励其以“在岗一日,履责一天”态度,全力以赴化解好任期内的矛盾隐患、遗留问题,实现“退岗不褪色、退职不退责”。(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委组织部办公室:袁义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