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激活耕地保护的“一池春水”
时间 :   2025-09-24 17:51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潘利芝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耕地是维系人类生存的直接生产资料,耕地保护是自然资源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破解耕地保护过程中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需以不畏险阻的精神“活水”注入动力,广纳贤才的行动“灵泽”提升效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决策“甘霖”打牢根基,激活耕地保护的“一池春水”。


一以不畏险阻的精神“活水”,为耕地保护“赋能”。

正确的精神是行动的向导。当前部分地区存在违法占地、违规建房、耕地撂荒等现象,耕地保护面临“非农化”“非粮化”等突出问题,传统耕地保护方式存在监测滞后、管理粗放等短板。破解这些难题,各级党委、政府在工作中要保持直面难题的勇气、突破困境的智慧与长期坚守的韧性。直面难题,敢啃“硬骨头”;科技破局,善闯“新路子”;长效坚守,能打“持久战”。需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魄力“对症下药”,对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坚决说“不”,实施“台账式管理、清单化整改”机制,制定差异化整改方案,既守住耕地红线,也兼顾农民合理收益;在耕地保护方式上搭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平台,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器等技术,实时掌握耕地数量变化、土壤质量状况,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让科技成为耕地保护的“硬核支撑”;耕地保护是一项长期工程,我们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将耕地保护纳入日常工作体系,以县、乡、村为核心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明确管护责任人和管护范围;压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形成“有责必负、失责必究”的考核机制。


二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决策“甘霖”,为耕地保护“赋力”。

科学的决策是行动的指南,耕地保护决策既要遵循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也要贴合地方实际,锚定“上下联动”,拒绝“一刀切”,在遵循国家法律法规、顶层规划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农业结构的不同,差异化实施;坚持“刚柔并济”,让政策有温度,对违法占用耕地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确保“红线不突破、底线不失守”,同时兼顾群众实际需求,保障群众实际利益,避免“重管控、轻民生”,实现“要我保护”向“我要保护”的转变;聚焦“量质并重”,坚持“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重点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耕地保护红线,制定耕地质量提升专项规划,推进耕地生态修复,确保决策精准、有效、可持续。


三以广纳贤才的行动“灵泽”,为耕地保护“赋效”。

人才是发展之本。党委、政府一方面要建强专业队伍,筑牢“主心骨”,通过“校地合作”“定向招聘”等方式,引进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对现有一线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懂技术、懂政策、懂管理的专业队伍,提升基层队伍的业务能力,使其成为耕地保护的“排头兵”;另一方面要激活乡土人才,用好“活字典、土专家、田秀才”,建立乡土人才认定机制,搭建乡土人才交流平台,让乡土人才成为耕地保护的“实践者”;最后,拓宽参与渠道,汇聚“众力量”,畅通公众参与渠道,建立耕地保护举报平台,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耕地保护,推动“校村共建”“企村合作”,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治理格局,让每一份力量都成为耕地保护的“助推器”。


激活耕地保护的“一池春水”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多方协作、多点下力,以不畏险阻的精神强动力,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决策固根基,以广纳贤才的行动提效能。精神、决策、行动有机结合,三者形成协同合力,耕地保护的“池水”生机盎然,精准滴灌、滋养四方,为端牢中国饭碗、建设农业强国筑牢坚实的耕地根基。(从江县自然资源局:潘利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