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鞭打快牛”是指越是走得快的牛,越用鞭子抽打它,让它走得更快。当前,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存在的“鞭打快牛”现象,既暴露出管理方法的简单粗放,更折射出作风建设中的深层隐患,已成为影响干部队伍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
细察现象本质,“鞭打快牛”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变种体现。有的领导干部习惯于“抓现成”“走捷径”,把任务压给熟手、骨干,美其名曰“人尽其才”,实则是工作惰性作祟;有的单位考核评价重显绩轻潜绩,导致干部培养出现“偏食症”,只使用不培育。这种“寅吃卯粮”式的用人方式,既过度消耗骨干干部的工作热情,又使其他干部失去锻炼成长的机会,最终造成整个干部队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损伤。“鞭打快牛”现象滋生蔓延既有思想认识偏差,也有制度机制缺陷。根治“鞭打快牛”顽疾,必须亮剑破局,打出系统性的组合拳。
端正思想,筑牢科学公正的用人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根治“鞭打快牛”必先破除认知误区、树立科学理念。要深刻认识到,“鞭打快牛”是短视思维和粗放作风的产物,其本质是以透支骨干潜能、牺牲队伍均衡为代价的不可持续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决扭转“重使用轻培育、重显绩轻潜绩”的功利化倾向,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观和“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提升站位、转变思维,变“抓现成”为“育新苗”,变“倚快养懒”为“整体推进”,既发挥“快牛”的示范引领作用,更压实“慢牛”的责任,让“快牛”轻装上阵,让“慢牛”疾步追赶。
健全机制,树立重实干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制度是根本性、全局性的保障,要用科学的制度设计取代粗放的管理习惯。考核评价要“精准”,建立差异化、精准化的绩效考核标准,注重显绩与潜绩并重,既看当前工作成效和看长远发展潜力,也认可“慢工出细活”的基础性贡献,让考核结果真正反映干部的真实水平和努力程度。激励约束要“分明”,坚持“实干实绩”导向,让激励政策真正向“快牛”倾斜,在职务晋升、待遇保障、荣誉表彰上予以重点考量,确保“流汗者不流泪、吃苦者不吃亏”;对慵懒散漫、推诿扯皮的“慢牛”实施严厉鞭策、岗位调整甚至淘汰处罚,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良性生态。培养使用重“规划”,完善干部培养机制,为“快牛”提供系统性的学习培训、休整充电和跨界锻炼机会,防止能力枯竭;为“慢牛”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成长空间,帮助他们提升能力,迎头赶上。
优化管理,提升团队可持续发展能力。管理是理念和制度落地见效的关键环节,必须向粗放式管理亮剑,以精细化治理赋能干部队伍。人才评估要“看长远”,从根本上扭转“重使用、轻培养”的短视倾向,将分析研判团队成长性、人才储备率、长期战斗力等综合指标纳入管理核心维度,实现从“消耗人力”到“投资人才”的战略转变。培养机制要“系统化”,摒弃“急拿现用”的功利做法,遵循干部成长规律,大力推行“项目制”“导师制”等实战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安排骨干与新人结对子、压担子,让“快牛”传授经验,让“慢牛”和新人进入核心项目历练,在实战中加速成长,形成人才辈出的良性循环。管理生态要“重涵养”,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少一些追求立竿见影的“鞭打”,多一些静待花开的“滋养”,主动关心干部职业发展,设计多元化成长路径,营造允许试错、鼓励创新的宽容环境,将工作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和成长机遇,通过持之以恒的“育苗造林”,最终锻造出一支活力奔涌、梯队合理、能打硬仗也更擅打持久战的干部队伍。(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委组织部:王清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