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中英文版出版发行。书中《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一文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字里行间始终贯穿着“人民至上”的价值主线。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深入研读第五卷,不仅是理论学习的要求,更是一次叩问初心、校准方向的思想洗礼——唯有深刻领悟“人民至上是根本立场”,才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始终站稳脚跟、行稳致远。
领悟“人民至上”,要把“人民需求”当作决策的“指南针”。第五卷中诸多关于民生领域的论述,从“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到“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无不强调决策要紧扣人民需求。党员干部在制定政策、推进工作时,不能“拍脑袋”决策,而要多走进田间地头、社区楼栋,听听群众的“心里话”,看看群众的“真需求”。比如在推进乡村振兴时,既要考虑产业发展的“大方向”,更要关注村民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小诉求”,让决策真正贴合群众期盼,避免“好心办坏事”。
领悟“人民至上”,要把“人民满意”当作工作的“试金石”。第五卷明确指出,“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而人民满意与否,正是检验工作成效的核心标尺。党员干部不能只满足于“完成任务”,更要追求“群众认可”。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要少些“官本位”思想,多些“民本位”意识:办理政务服务时,多想想如何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处理矛盾纠纷时,多换位思考群众的“难处痛点”;落实惠民政策时,多跟踪政策是否“落地见效”。就像疫情防控期间,无数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不仅是为了完成防控任务,更是为了守护群众的生命健康,这份“以人民为中心”的担当,正是“人民满意”的最好注脚。
领悟“人民至上”,要把“人民力量”当作奋进的“动力源”。第五卷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这深刻揭示了党依靠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密码。党员干部推进事业发展,不能“单打独斗”,而要善于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无论是推动基层治理创新,还是破解发展中的难题,都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鼓励群众参与社区议事,让治理更有“烟火气”;邀请群众为产业发展提建议,让项目更有“生命力”;发动群众参与志愿服务,让社会更有“温暖度”。只有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汇聚起攻坚克难、一往无前的磅礴力量。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党员干部更需以第五卷为指引,将“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融入血脉、铸入灵魂。唯有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才能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不断交出让人民满意的优异答卷,让“人民至上”的旗帜在实践中始终高高飘扬。(贵州省从江县林业局:杨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