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从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坚持民生跟着“民声”走、工作围着“民声”做,在干好一件件实事、办好一桩桩好事中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受温暖。
“民声”连着民心,藏着警醒,含着期盼。如何把准群众心声、读懂实际诉求,把“民声”变成“民生”、化作“掌声”,成为做好新时代群众工作的重要课题。当前,群众需求各不相同,表达习惯各有差异,有的群众口快心直,“打开天窗说亮话”,以开门见山态度传递想法,用开诚布公方式表达需求;有的群众口是心非,“醉翁之意不在酒”,看似顺着话茬连声点头附和,实际内心并非认可;有的群众表达委婉,“话到嘴边留三分”,不直抒胸臆,点到为止便不再多言,等等。这就需要我们当好民声“翻译官”,用心揣摩“话外之音”,细心解读“言外之意”,努力把事情办在急需处、把工作做到心坎里。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建议征求全面了,工作就有发力点;意见听取充分了,改革才有着力点。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要深接地气、多通下情,放下架子、抹开面子、俯下身子,主动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虚心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使我们“干的事”更符合群众利益、更契合群众心意。虑于民也深,则谋其始也精。抓改革、搞建设、促发展,要深思细研、精准施策,少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主观臆断,多些“群众认为不错”的客观考量。要紧盯人民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急难愁盼深入研究,健全解决民生问题的制度机制,推动民生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评价一名干部是否真正为人民掌好权、执好政,不能只听“口头表态”、看“材料汇报”,更要在“一线赛场”验实绩、到“群众中间”听口碑。要深入基层考察干部,走进重大项目现场,看一看拆迁难题是否破解、项目进度是否提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问一问产业发展是否见效、群众腰包是否更鼓;驻足民生服务窗口,听一听诉求回应是否及时、实事办理是否暖心。要鲜明导向用好干部,让哪些珍惜民力民智、解决民困民难、维护民生民利的干部不吃亏、受重用,让那些处理事务“踢皮球”、对待群众“打太极”的干部打板子、挪位子,努力营造“执政为民、担当干事”的浓厚氛围。(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委组织部:康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