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最严减负令”的落实密码
时间 :   2025-09-22 18:53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肖天宇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是党和国家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联系群众的“最前沿阵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21条量化标准直击形式主义顽疾,让被报表、会议、APP裹挟的基层干部看到了轻装上阵的希望,这份被称为“最严减负令”的文件,以刀刃向内的勇气和数字红线的精度,为基层治理现代化展开新篇章。然而,好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严规”要想真正转化为基层的“实利”,不能止步于文件出台,还需打通“传达—监督—评价”三个关键环节,才能让“最严减负令”真正成为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加油站”。


分层传达到位,避免“层层加码”变“层层走样”。《若干规定》中的21条量化标准,既是给形式主义划的“红线”,也是为各级部门定的“标尺”。上级部门需先做好“自我革命”,对照文件逐项梳理自身工作,发文前严格审核字数与必要性,杜绝“通知叠通知”;开会前明确议程与时长,避免“空话凑时长”;推广政务APP前做好统筹整合,防止部门“各自为政”。对市级、县级部门,则要建立“传达备案制”,要求其将落实方案与基层反馈意见同步上报,重点核查是否存在“变相加码”,比如把“会议不超半天”改成“会前加3小时准备会”,把“同类材料报一次”改成“报一次再加3次佐证材料”。而乡镇、社区等基层单位,需建立“需求收集渠道”,通过干部座谈会、群众意见箱,及时反馈传达中不符合实际的环节,确保政策从“中央”到“基层”不打折扣、不跑偏。


多维监督发力,防止“减负成效”成“纸面成效”。不想让《若干规定》不沦为“一阵风”,必须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督体系。对内,上级部门需建立“动态督查机制”,定期通过“四不两直”方式下沉基层,不看“汇报材料”看“实际工作”,不查“打卡记录”,而是重点核查文件字数、会议时长、APP数量等硬指标是否达标,对超标单位及时约谈整改。对外,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通过政务平台、热线电话等,鼓励群众举报“减负变装”行为,比如发现干部仍在频繁要求“拍照留痕”“重复填表”,可直接反馈并获得回应。同时,建立“问责倒查机制”,对督查中发现的“形式主义反弹”问题,不仅要追究基层单位责任,还要倒查上级部门是否存在“指导不当”“监管缺位”,让监督既有“力度”又有“深度”。


科学评价护航,推动“短期减负”成“长效赋能”。评价体系是《若干规定》长效发挥作用的“指挥棒”,必须跳出“以痕迹论英雄”的旧思路,建立“以实效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调整干部考核维度,将“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项目落地数”等实绩指标纳入核心考核,减少“材料完整性”“会议出席率”等痕迹指标占比,让基层干部不用再为“做台账”耗费精力,而是专注于“办实事”。建立“减负成效跟踪评价机制”,每季度开展“基层干部幸福感调研”“群众办事便捷度调查”,对比减负前后的工作效率变化,比如干部下村时间是否增加、群众办事流程是否简化,根据评价结果动态优化政策细节。更重要的是,将评价结果与政策完善挂钩,每年汇总各级反馈,对《若干规定》中不适应基层实际的条款进行调整,让政策始终贴合基层需求,实现从“短期减负”到“长期赋能”的转变。(山东省东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肖天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