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践行绿水青山间的“国之大者”:党建引领下的生态发展启示
时间 :   2025-09-19 19:08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江霖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国之大者,关乎人民幸福、民族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早已超越单纯的生态保护范畴,成为党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作为党员干部,深刻领悟绿水青山间的“国之大者”,既是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具体实践。


筑牢思想根基,以党建引领凝聚生态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思想的高度统一。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各地党组织通过创新学习形式,将生态理念融入党员教育全过程。例如,许多地方开展“生态党课进乡村”活动,组织党员深入山林田野,在生态保护一线学习党的生态文明思想,让“国之大者”具象化为身边的“一草一木”。党员干部在实地调研中,深刻认识到生态保护不仅是环境问题,更是关乎国家安全、人民福祉的政治任务。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员带动群众,凝聚生态共识。在浙江安吉余村,党支部通过“党员联户”机制,挨家挨户宣传绿色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一句口号变为全体村民的行动自觉;在塞罕坝林场,几代党员干部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带领群众在荒漠中筑起绿色长城。这些实践证明,只有将党建工作与生态理念传播深度融合,才能让生态文明思想真正入脑入心,汇聚起守护绿水青山的磅礴力量。


创新机制建设,以党建赋能激活治理效能。生态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度保障和机制创新。党建工作通过完善组织体系、优化考核机制,为生态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在基层,党组织牵头建立“党建+河长制”“党建+林长制”等工作模式,将党员干部纳入生态治理责任体系,明确分工、压实责任。例如,在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中,沿江各地成立联合党支部,打破行政壁垒,形成跨区域协同治理机制,有效解决了生态治理中的“九龙治水”难题。同时,党建工作注重将生态考核纳入党员干部评价体系。一些地方将生态保护成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倒逼党员干部扛起生态责任。通过建立“党员生态责任区”“绿色先锋岗”等载体,激励党员在生态修复、污染防治等工作中冲锋在前。这些机制创新不仅提升了生态治理的效率,更让党建工作成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红色引擎”。


厚植为民情怀,以生态惠民践行初心使命。“国之大者”的落脚点在于人民幸福,党建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在乡村振兴中,基层党组织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例如,贵州毕节化屋村党支部带领村民依托乌江源百里画廊的自然风光,发展特色民宿和乡村旅游,实现了生态保护与村民增收的双赢。此外,党建工作还注重解决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各地党组织通过设立“生态民生热线”“党员环保志愿队”等形式,及时回应群众诉求,推动解决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民生难题。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党员干部主动倾听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参与决策,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民共建共享的事业。这种“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实践,不仅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彰显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守护绿水青山,践行“国之大者”,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党的建设深度融合,以更坚定的信念、更有力的举措,在绿水青山间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国之大者”的生动实践惠及子孙后代。(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民政局:江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