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风腐同查同治力度,将党风党纪硬要求变为硬举措,让铁规矩长出铁牙齿”。这一要求不仅是对全党的政治号令,更是对基层治理的明确指引。基层作为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扛起责任,在“风腐同治”中主动作为,让纪律规矩真正落地生根。
筑牢思想“防火墙”,从根源上斩断“风腐交织”的苗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风腐问题的根源往往始于思想滑坡。一些干部腐化堕落,往往是从一顿饭、一条烟开始的。基层直接面对群众,若对“微腐败”和“四风”苗头视而不见,就可能让小问题演变成大祸患。基层干部应以思想建设为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党章党规党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论述,深刻把握风腐一体、风腐同源的客观规律,从理论上厘清何为底线、何为红线。通过身边案例开展沉浸式教育,让干部直观感受“小错不纠必酿大错”的危害,从思想上破除基层权力小、不会出大问题的侥幸心理。干部应始终牢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把“为民服务”作为权力行使的唯一目标,从根本上杜绝“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的思想动机,让纪律规矩内化为行为自觉。
扎紧行动“紧箍咒”,在实践中破解“基层小微权力”的监督难题。基层权力虽小,却直接关乎群众利益,若不规范极易滋生作风和腐败问题。基层干部需以行动自觉为核心,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规范用权、改进作风。针对征地拆迁、低保审批等高频工作,严格执行小微权力清单,做到全程公开透明。如村级事务坚持“四议两公开”,以阳光操作压缩腐败空间。对于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痛点进行自查自纠,既要立行立改,更要排查背后是否存在索贿问题。同时,打破怕监督心态,既接受组织监督,又主动向群众晒权,通过村务公开栏、微信群等公示决策过程和结果,例如,一些地方推行“阳光村务”平台,让村民随时查询村级财务,有效遏制了“蝇贪蚁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倒逼作风持续向好。
织密长效“防护网”,以制度刚性保障“风腐同治”常态长效。纪律规矩的落地,离不开制度的刚性约束。基层干部需推动形成“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长效机制,防止风腐问题反弹回潮。干部应结合基层实际健全配套制度,例如针对物资发放等易出问题的事项,制定具体标准,避免模糊条款留下漏洞;对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基层常见作风问题,推动村规民约纳入纪律约束内容,将“软要求”转化为“硬规矩”。在日常工作中,对发现的作风问题,不仅要整改作风,还要反向排查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等腐败线索。同时,强化“常态化”监督预警,对苗头性问题及时预警;定期开展“回头看”,对已整改的风腐问题跟踪问效,防止“雨过地皮湿”,以常抓不懈的韧劲让纪律规矩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基层干部身处一线,既是政策的执行者,也是党风的塑造者。只有以“寸步不让”的决心抓作风、反腐败,才能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党的执政根基更加牢固。当每一名基层干部都成为“铁规矩”的守护者,全面从严治党才能真正落地见效,赢得民心。(庆云县庆云镇:张亚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