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清风网主页 > 焦点视觉 >
焦点视觉
把不留“后遗症”作为为民干事的“风向标”
时间 :   2025-09-18 19:47 来源:   清风网 作者:   陈常国 一审:宁基   二审:仇晴   三审:周满荣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有些事情是不是好事实事,不能只看群众眼前的需求,还要看是否会有后遗症,是否会‘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这为党员干部如何干事创业,如何为群众排忧解难发挥了“方向标”作用。


众所周知,“后遗症”给人带来的是无穷烦恼、困惑,甚至是“折腾”“折磨”。如果只顾眼前一时“好看”“方便”,而不顾及长远长效,这样的“好事实事”到头来往往是既“伤财”又“伤民”,可以说是得不偿失。如何防止或杜绝办好事实事“后遗症”问题的发生,笔者认为要始终坚持以“民”为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政绩观。


坚持“利为民所谋”,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的要义是推动经济发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大不大”转向“强不强”,是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地科学发展、高效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攻坚克难、矢志前行的底气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需要有质量的服务,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服务。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各级切实树立高质量发展观,强化“利为民所谋”意识,在想事情、作决策、办实事上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解决民需民愿民盼;要坚持人民立场、群众路线,坚持实事求是,尊重经济、社会规律和自然规律,使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资源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努力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


坚持“情为民所系”,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牢群众观念,勇于担当作为。党员干部树立和践行正确的群众观,就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为人民幸福而奋斗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甘当人民群众“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和请教,真诚问计于民、真心问政于民、真情问需于民;就要强化“群众利益无小事”意识,把群众的“心上事”作为我们“上心事”,想方设法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就要强化宗旨意识,牢记党员第一身份,真正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内修其心、外正其行,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坚持“权为民所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人必须牢记,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领导干部树立怎样的“政绩观”提要求。如何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谨防“政绩”成“政疾”,党性作用极为重要。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权力所“使”,决定政之所“向”,是为个人“私利”用权,还是为民“公利”用权,体现了党性原则。树立正确政绩观首先要有正确的“权力观”,做到“权为民所用”,解决好“政绩为谁树、树什么样政绩、靠什么树政绩”的问题,靠廉洁用权确保干净干事。要用权得当,不搞急功近利、短视行为,坚决杜绝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用廉洁夯实干事创业基础,确保干一事成一事,不留“后遗症”“烂摊子”。


胸怀“国之大者”,心系“民之所向”。把好事办实,把实事办好,就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一切工作都要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为前提,坚持从全局利益、长远利益、人民利益出发,不断顺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山东省日照市园林环卫集团纪委:陈常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