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东省海阳市一名网友通过市政府官网咨询人才补贴发放问题,称2025年的人才补贴已完成申请,2024年的补贴却仍未到账(2025年9月17日澎湃新闻)。
这一案例并非个例,当前多地在人才引进补贴兑现上陷入“承诺与落实”的落差,不仅让被引进人才寒心,更对地方政府公信力造成隐性损伤。
近年来,各地为提速高质量发展,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从户口迁移、一次性安家补贴、创业补助、租房补贴,到医疗、交通、住房公积金贷款等配套优惠,“一揽子政策”成为引才“吸睛亮点”。这些政策不仅彰显了地方对人才的重视,更在实际招聘中为区域竞争加分,成为吸引各类人才落地的关键抓手。然而,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当“引进来”的承诺遭遇“补贴拖”的现实,再好的政策也会沦为“空头支票”。
补贴拖欠的负面影响已逐渐显现。对人才个体而言,补贴延迟不仅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更会削弱工作积极性。当初因政策诚意而来,如今却因兑现滞后陷入生活困扰,难免心生落差;对地方政府而言,短期拖欠或许能以“财政困难”搪塞,但长期失信会直接折损公信力,让“重视人才”的表态失去说服力;对区域发展而言,补贴拖欠经媒体曝光后,会形成“引才不养才”的负面印象,后续再想通过政策吸引人才,恐将面临信任壁垒,最终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已着手推进问题解决。如海阳市人社部门多次协调财政局,通过专题商讨明确,财政部门将于2025年11月20日前拨付资金,人社部门同步完成发放。湖南省江永县财政局8月末也回应,已核实部分单位补贴发放至2024年6月、部分至2023年12月,2024年至2025年6月的补贴已录入支付单,并就发放滞后致歉,承诺后续优先安排补贴支出。这些举措展现了地方解决问题的态度,但“逐步解决”仍需快节奏、强落地,才能真正挽回人才信任。
事实上,财政压力不能成为政策失信的借口。地方政府即便需要“过紧日子”,也应优先保障引才承诺的兑现,这既是对人才的基本尊重,也是维护区域长远发展的必要投入。唯有将“纸上政策”转化为“落地福利”,才能守住引才的诚意,让人才愿意留下来、干得好,为地方发展夯实根基。若任由补贴拖欠成为常态,再好的引才政策也会沦为“致命伤”,最终错失人才红利、延误发展机遇。(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人民政府:苗凤军)